我一眼又看到那个穿着宽大浅袍的少年,他晃头晃脑的随着队伍走着,一步三摇,他边走,边到处观望,好象是来贡院旅游观光的,而不是来考试的。
我看见所有考生一进格子间,格子木门马上有官兵关闭上锁,格子间都没有房顶,我心中暗想不知道下雨怎么办?会统一发雨具?
听见身边的郑御史正同朱棣道“这应天府贡院共计一万零六百四十四间。是大明贡院规模之大,占地最广的贡院。……这次为防止考生做弊,我们提前半个月清理贡院,统一用具,确保不出现夹带……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三天会试时间绝不允许走出考室半步……”
朱棣边听边点头。
我俯看着楼下这密密麻麻如巨大蜂巢的贡院,贡院高墙之上的荆棘明光闪耀,怪不得世人又称贡院为“棘围”,简直就真的是牢房。
我记起很小时,小学老师说过一句话“秀才遇雨不乱步。”解释说文人的清高。
还说我们高中毕业才能抵得上古代的秀才。
还真是如此,自科举考试盛行,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
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这些书生们满怀着光宗耀祖的理想,为了梦想中的功名利禄,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烛下,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尊敬。每一个经历过这种考试的人就象每个参加高考的人一样都应该获得人生的掌声,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我耳边又听到郑御史正跟朱棣道“……历届总有考生将必考的《四书》、《五经》抄在薄纸上,卷起来藏入笔管中,或折迭藏入砚台的底部、鞋子的夹层里带进考场,有的抄写在布条上,塞入腰带,系在腰上,还有的抄写在衣服的夹里上。甚而有的将袖珍的《四书》、《五经》做在馒头里。(如此袖珍,看得清吗?我不由疑惑)上一次会试中,竟还有人将夹带藏在特制的蜡烛里,所以我们今年就发蜡烛。在地方上有考生还买通守门人员,事先把夹带藏在考场里。历年来夹带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呀。”
周围的考官还有朱棣都听得笑起来。
御史长叹一声道“因此,我们在这次考试前,也严格清理了考场,清理的干干净净,不得有一点纸屑,墙上不得有任何一点可疑文字,并确保不出现一纸一图,并将所有考室全部新粉了一遍。考前又将所有角落都检查唉,即使检查如此森严,仍深恐考生有夹带。我们考官也都如履薄冰,深恐有负皇恩啊……”
御史与朱棣交谈着,下面众多格子间里已开始考试,有考生已开始在伏案疾笔,有考生还在慢慢磨着墨,还有考生看看题,
却又抬头望向天空,眼光又扫过来,可想而知楼上有无数双尖利的眼睛回盯他,他赶紧低下头。
我又想起朱棣所说的“八股文”。
我知道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但更知道科举制度却是在明朝发扬光大的。
在隋炀帝时期开始设置进士科,自此科举制诞生,当时的进士科考的主要是考生对时政的认知。
而到唐朝唐玄宗时期进士科主要考的是诗赋,以才选官,特别是对时政有见解和擅长诗词歌赋的人才,因此唐朝诗歌繁荣。而且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数十人而已。
而到了明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自身出身贫寒,更加注重通过科举,意在天下广揽人才。
他改善了之前的科举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从考试形式到考试内容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使穷苦阶层的有才之士也能登堂入朝,报效朝廷,为其所用。
因此到了明朝,有志之士纷纷以读书为业,借以登朝入官,并成为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也使科举制度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从此延续千年。
但明朝的科举考试则禁锢在“四书五经”之中,采用“八股文”题材,不得有半点逾越,主要选择一些墨守成规、忠于统治者的人才,思想极其僵化。
而眼下,这样的芸芸众生们正在如笼的方格内凝神苦思、奋笔疾书,在这漏风漏雨的小格子间,昼写夜伏,要连续奋战七十二个小时,真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熬过来,就可能集功名利禄于一身,熬不过来,则是千功伟业一时枯。
我们离了贡院,贡院街旁,香烟缭绕。
原来是祀奉孔子的文庙,因为正是会试,有老妇青孺正在里面为家中的考生烧香祈褔,香烟缭绕。
而文庙又左邻着法性寺睡佛阁,人却稀少,在这香烟缭绕中显得十分幽静。
朱棣引着我很快绕到很多小吃的街面,没有正街上那般宽敞,但市肆极其繁华,红楼画阁,绣户朱门。
街道两旁商贾云集,路边也皆是引车卖浆及负贩之徒,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偶尔有着华盖软轿在人群中摇晃而过,轿边随侍的侍女发鬓上处处闪耀的珠钗银饰的光芒,让人惊觉原来这是大明京都应天府。
我已经被朱棣带着尝遍了古南京的零碎小吃,五颜六色的栗子糕、松仁大枣果、藕粉桂花糖糕等已让我吃了个大饱。虽并不特别爱吃甜食,但被带着到处逛吃逛喝怎么感觉就真的象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谈恋爱一样。
我们挤于一青石
板路旁,我正仰头看一个高阶之上一绣铺飘着“月光阁”的招旗,不知里面卖的什么?
突然从远处传来蹄声橐橐,“倏忽”数匹健马,数辆豪华马车疾驰奔来,数匹华辔雕鞍的马正在数个魁梧的车夫扬鞭下疾蹄飞奔,数辆三面已撤去壁板的锦华马车,遮阳的精美镂花顶盖下深绿色、淡墨色的各色纱幔在风中激荡飘起,种种喝斥催马声不绝于耳,蹄音如雨,路侧行人纷纷躲避。
朱棣一下拉我紧靠路边避立,四辆豪车飞快驰来,你追我赶,一片喧嚣,没想到在一处更是相互挤超,不远处路旁一家点心铺,一刚好包了一纸袋点心的人出来闪避不急,被飞驰在最前面的马车一下蹭倒在地,数块点心滚落出来,那人狼狈不堪,还没来得及爬起,马车内有一宝冠锦服的贵家公子身影略回头瞥了一下,未作停留,径直纵马而过。
只见眼前宽敞、镂花的车厢软榻还有影影绰绰的重纱华服飞越而过,如同白驹过隙般稍逝即纵,瞬间只留下烟尘滚滚。
那豪华阵容就象一阵龙卷风忽的刮过,如梦境消逝不见踪影。
周围的人又恢复了行走,只有那个栽倒的人一下子爬起,让人惊觉刚才那流光溢彩的一幕并不是梦幻之景,他紧走两步,追拣了两块,放在手心里吹了吹,又放在袋中,竟不敢声张。
旁边一人道“幸而你没喊,失了几个饼儿,少了一顿打哟!”旁边人都哄笑起来。
“这京城四少公子爷每天这时出来兜风,老远就听得见马蹄声。你竟不知道躲!”旁边又有人奚落道。
京城四少?我立刻想到二十一世纪据说是谣传的京城四少,没想到果然古今相通,现代四少喜欢飙车,没想到古代四少也喜欢飙车,只是历史条件所限是马车而已。
“那撞倒你的最前面的马车就是当今胡中丞的公子爷的。上次有人挡了一下,不知深浅,差点被打死!”有人对那人道。
那人鼻息间仿佛是“哼”了一下,却没敢哼出声,他才俯身拣了两个没多少灰的饼,就受了一圈的嘲弄,他脸上有些羞赧之色,还有数个在灰尘之中,也不敢再拣,畏缩着头走了。
我不禁道“京城的王候公子都这么风光?”
朱棣只是笑了笑,并不说什么。
街上行人如织,秦淮河边,和煦的春风吹拂而来,还有沿街老字号店铺那包在荷叶里的鸡肉糯米冒出的香气,还有那小笼包坠下的包在透明皮里的汤汁,更有蒸笼里的那暗红色的里面的虾鼓胀得像快要滋出来却又不破的虾饺。这是多么诱人的地方。
桃红李白的河边,玉人如斯,清风吹起他的薄袍的一角。翩翩飞舞,他英挺脱拔的身姿如玉树临风,我的浅绿色交领襦
衫映着春光,下面是十幅月华裙裾也随风飘摆,这是多么无言的幸福呀,我不觉一只手挽住他的一只胳膊,脸轻轻挨住他的衣袖,我目光流转间发现路人异样的眼光,我赶紧放下手臂,脸也微微发热,脑门儿竟然沁出一层细密的汗,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果然有弊病。
一晃一个月过去,母亲已随父亲从北平回到应天,他们回来,魏国公府才象个真正的候爷府。
正好恰逢端午节,我和哥哥、弟弟、妹妹们随父母全部着端午节朝服到皇宫向帝后请安。
封建瀪琐褥节自不待言,去一次皇宫就让人感觉虚脱一次,谨言慎行,步步惊心,生怕动错一步,说错一句,会招来自己甚至连累整个家族的杀身大祸,人命如草芥,从皇宫出来我能感觉那种全家的诚惶诚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