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独自游走在魏国公府,魏国公府是父亲在京都的府邸,听朱棣说我才知道原来这里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因父亲长期在外征战,明太祖念其“居无宁所”,便赐予父亲作为在京都的府邸。
我来之前,家仆已单独为我收拾一个闰房,绮罗绣帐,一应俱全,敞净明爽。
清晨起来,我一人转廊越阁,在后花苑行走一阵儿。
哥哥早已去官衙,他是个极勤奋务公的人。
因为父亲长期征战北伐,即使不在北平,也在山西太原行府,只有哥哥独自住此,所以这么大的候爷重宅反而空落落的,只有数个家仆打理。
虽是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前堂,有陡峭峻拔的假山,有奇峰叠嶂的北宋太湖石,还有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但仿佛也都是前吴王府留下,因没有刻意打理。
正是春日,府邸后花园到处芳草萋萋,我游走其间也很是散乱自在。花园内的奇山异石之上自行攀爬着各种绿色藤蔓,浓荫翠华欲滴,奇石阴暗处的片片苔藓还盛开着些许紫色或红色的小花儿,比别处多了几分凉爽之意。
行走其间,时时翠色匝地,灰褐色的石榴花树树干从怪石嶙峋后别出来,娇艳的红花鲜艳夺目,亭台楼阁间木栏古朴,假山异石间流水淙淙作响。
顺着云步石梯上去,假山背荫潮冷之处奇草仙藤肆意攀爬,愈冷愈苍翠,都结了累累小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人一走近,“噗”地飞起一只小鸟,嘴里还衔着一颗黑紫黑紫的小豆儿。
我一人转廊越亭,才发现后面还有好大一片湖,满湖的碧水在清晨的风里轻荡,轻轻拍打湖岸,有青衣斜帽的家丁正坐在一小船内打捞河面上杂草,看来也是最近才奉命清理。
湖岸边的水中盛放着株株紫色水草花,修长的绿叶掩映很是好看。湖面漂着成片成片迎风摇摆的野荷,家丁的长长的竹竿撩起的水草滴落的水珠滚落其上,随着暗绿的风摆荷叶摇摇欲坠,星星点点小荷才露尖角,近处芦苇浮荡,这仿佛就是一个野地公园,一折逶迤曲折的木弯小桥蜿向湖心,心中攒出一个古朴小亭。
我轻轻走上去,家丁看见我连忙施了一礼,喊道“小姐小心了。”
我点点头。
我低头看见湖中还漂有很多青翠的已结成的青嫩菱角,不觉大乐。
家丁看见,就划过小船来捞起一簇菱角上木桥。
我要他又递与我一个小小的细杆网子,我在晨风的木折栈桥边蹲下来,细细拔寻青菱,清清的水雾气真是好闻,猛然听到不远处的家丁喊了一声“燕王爷。”
我一回头,却见一个淡青色薄袍的身影已上桥,立在我身后不远处,嘴角含笑。
见我正在水簇簇的菱角藤蔓里拔寻青菱,不禁嘴角翘起,也撩起袍角蹲下来,家丁渐渐划着小舟远去。
我连着寻出几颗,虽小却极苍翠玲珑,我剥去略尖利的菱角,一下子露出白净的菱白,我正高兴,却一不小心有个尖利差点扎进我的手指,禁不住低声叫了一声。
朱棣不禁道“你不要剥了,我给你剥吧,我们小时也经常吃这,还掉进水里过。”
哈哈!我一听心中顿有同感,我小时在老家乡下经常捞食水塘中的莲蓬、菱角,不知道掉进水中多少次被爷爷奶奶训叨过多少回。
说话间,他竟娴熟的已剥了一个,他细长的手指如同绞花一般好看,湖光闪动,溢在他的脸上和他的手上还有我们的衣服上,我觉得竟是那样的清新动人。
他连剥数颗都是剥得皮肉光洁,没有一点斑驳的青皮粘在上面,然后递给我,我张开手,他轻轻将皎白的菱白置于我的掌心之中。
我拣起一颗,放入嘴中,真的直觉脆嫩鲜爽、满颊清甜。赶不及的又拿起第二颗塞进嘴里。
他看我吃的乐呵,他便继续剥着,嘴里道“有这么好吃么?”
呵,他不知道,和他在一起,我就是喝凉水也觉得甜的呀。
渐渐的,他不断的剥着,我不停的吃着,我将岸上的吃完,他又伸网入水里又打捞了一些,他毫无厌烦的细致入微的低眉剥着,他每一个剥的都那么干净光洁,然后递给我。
他看见我吃的样子,他那总是的冷澈的双眼泛起无边的暖意,不知不觉桥边吃了一堆菱壳,我也吃得异常满足,我不觉将头倚靠着他的肩头,微风拂面,这样的人,这样的景,我觉得再好不过了。
湖面飘来清新的水汽和青菱、水草的淡淡的味道,嘴里的清甜的味道还是小时候的味道,那遥远的小时候只有在爷爷奶奶身边才有的味道,竟然穿越数百年又尝到了。
他看我总算不吃了,笑道“母后本来要我一大早来找你,带你去应天街头逛逛,哪知道在这吃了半天菱角。”
我不禁也乐,将嘴凑到他的耳边,嘘嘘吹了几口气儿,心里暖嗖嗖的,不禁又将头搁在他肩头道“这不很好吗?要不也给母后带点魏国公府的青青菱角?”
耳边人不禁笑乐,“那倒是好,只怕父皇看到了,说只给母后带,却不给他带呢。”
他此话一出,我一下想起皇宫内,那明太祖那随时霸气侧漏的样儿,那种瞬间生杀予夺的王者威风就在眼前的画面感,真担心一不心就会在他的眉眨眼动间丢掉性命,想想若因为一枚菱角丢了性命,实在不值呀,我这样一想,也不觉大乐。
我把我的胳膊放进他的胳膊肘里,两人肩靠着肩,我的几
根丝发被轻风吹起飘过他的脸,他轻轻掠下,将丝发别进我的耳后,那么的轻柔,那么的爱怜,只要和他在一起,什么都是快乐的,我们一同剥菱,鬓角厮磨,青菱玉手,靠着说话,这是怎样的风光旖旎呀。
收拣停当,我们出了魏国公府,要遵皇后娘娘旨意,出去逛逛。
轻衣简服,我和他步行上了街,从未有过的清闲自在。
走在正街上,只见街道繁华,人烟稠密。虽是古代封建社会,但明朝的城市规划却显得非常从容宽阔,大街小巷干净整洁,毫无拥挤之感。
听朱棣讲,我才知道,原来这些街巷竟分为官街、小街、巷道三个等级。其中官街即是城市主干道,既干净又平坦,平整宽阔的如同二十世纪的一级城市街道。
我们漫步街头,长街数里,铺石皆方整而厚。穿行在这些大街小巷的交通工具主要为马、驴、车、轿等。有身份地位的人出行骑马、乘车、坐轿舆,平民庶人则多靠步行,偶尔也有以小毛驴、青布小轿代步的。
我突然看见应天府城的一东南隅,有一座封闭的偌大的院落建筑高墙灰瓦,四周的高大围墙之上还布满荆棘利刺,更突兀的是竟有持刀兵士在严守,象是能容纳万人的监狱,却又不象。
因为大门前,青方石砖铺成的偌大广场上挤挤站满了青一色的身背书箱、头戴方巾的布衣书生模样的人,又象大学校园。
可大学校园的日常安保需要动员这么多军方警力吗?我不禁心中疑惑。
难道…是明星演唱会??…我一下哑然,为自己的可笑想法默哀三分钟。
这时我才看见,广场东西两边有两座辕门,主牌坊正中匾额书有“贡院”二字。
“贡院”?我一愣,此词听说过但忘却了是什么意思。
朱棣听了解释道“这是应天府乡试、会试的考场。今天是历时三年一次的大明会试科举考试。”
正说间,一队身着绯色官袍、头戴乌纱帽的官员相互交谈着从广场那头向大门走去,有一兵车被一列穿盔戴甲的士兵押送跟进。
广场上的布衣考生们纷纷避让,大部分都露出畏怯的眼神。
哦!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为后世所诟病却又无法替代的中国科举考试的考试重地。
我不觉得也跟着走近,想看看这几百年前的科举考试。走到近处,只见主牌坊东西两边有两座石坊,上面分题“明经取士”、“为国求贤”,果然是科举重地。
广场上的考生们大部分着青色布衣或浅色袍子,有的显然是同乡,正低声交谈,有的正独自立着,大多嘴里还念念有词,更有甚者两眼发呆、神色张惶,那紧张神情又让我看到了我高考临考的忐忑模样,不由心
中戚然。
“他们这样进去考试了,出来就是朝廷官员吗?”我问。
朱棣听了,不由笑道“大明朝廷官吏除国子监生以外,都是这样通过科举制度选拨出来的。国子监生包括皇族子弟、外国留学人员、西南土司子弟以及地方保送的民间生员(民生叫贡生),就可以不由科举,直接任官。而除国子监生外,其它都必须是科举得中才行。”
他朝那众众芸生的身影们望去道“你别看他们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能到会试这个阶段的书生就非常不易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