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23章故事简介:石虎篡夺帝位之后,立其长子石邃为太子,但又偏爱其他儿子石宣和石韬,引发了太子石邃的不满,石邃小肚鸡肠,屡次顶撞石虎,最终被石虎所杀,石虎又立石宣为太子,而石韬又对石宣不满,时常含沙射影攻击石宣,导致石宣对其怀恨在心,石宣收买死士,秘密虐杀了石韬,结果被石虎侦知,石虎盛怒之下,又虐杀了石宣,放逐了东宫的卫士,最后立了自己年仅十岁的小儿子石世为太子。被放逐的东宫卫士不堪忍受迁徙之苦,在梁犊的领导下,发动起义,最终被石虎养孙冉闵联合归附后赵的羌氐部族所攻灭,但是后赵皇帝石虎因为接连痛失爱子,也一病不起。
之前我们说过,在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前期,都会出现皇室宗亲围绕皇权的争夺,事实上,后赵帝国自从石虎篡位以来,他的几个儿子一直围绕太子之位而争斗不止,即使生性暴虐的后赵皇帝石虎能够接二连三的摆平这种乱局,但在后赵帝国的统治内部已经离心离德,石虎所立的太子石世又极其年幼,那么,在强势的皇帝石虎死后,后赵帝国势必重新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之中,在这个故事中,高力督梁犊带领被放逐的东宫卫士起义,声势浩大,撼动了后赵帝国的统治根基,即使被冉闵联合依附于后赵帝国的氐人羌人所攻灭,但是冉闵所部和羌氐部族通过平定梁犊起义,实力大增,羌氐部族的首领苻洪和姚弋仲同时也嗅到了后赵帝国即将灭亡的气息,汉化程度比较高的氐人羌人自然看到了巴氐部族成功的建立了成汉政权,那么实力更为强大的苻洪和姚弋仲以及他们所带领的部众肯定也有自主建国的想法,恰恰梁犊起义也就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之前咱们也说了,后赵帝国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过渡期,真正在民族融合中唱主角的,实际上是汉化程度比较高的氐人羌人和急切想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而羯族只是一个小部族,在上天的眷顾下,出现了石勒这样伟大的英雄,也出现了手段强硬的石虎。保证了后赵帝国对于中原地区有一个短暂的统治。
但是随着梁犊起义的爆发,氐人羌人实力大增,两个部族的首领自然不愿在羯人的手下俯首称臣,所以这两个部族的崛起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石虎作为篡位上台的皇帝,在史书上的记载是非常不堪的,常常说其残暴无度。但通过现代我们的考古发掘来看,后赵帝国在石虎统治时期,对于农业的发展是极其重视的,所以史书上对于石虎的记录可能更多的还是因为他出身游牧民族,对于诸子的惩罚常有虐杀之举,以至于有了这些偏见之辞。我认为,石虎的暴虐行为只是他对于统治阶层内部威胁皇权的政敌使用的铁血手腕,并不代表他不重视其统治下的百姓万民。实际上,石虎的做法很有点像唐王朝的武则天,对于统治阶层的政敌是毫不手软的,但对于国家的治理反而是不遗余力的,所以我认为石虎也不应该算作是一个暴君,更不可能是一个昏君,起码在其统治时期内,保证了中原地区的稳定长达15年之久,石虎也算得上是一个有些能力的君王了,应该算作乱世中的一个守成之君。
而无论石虎怎样重视后赵帝国的农业发展,此时在后赵帝国中的羌人和氐人,始终都在蠢蠢欲动,因为他们汉化程度很高。和汉族先民们一样,是急切的反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而这时,氐人和羌人反而介于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之间,他们的实力又得到了几百年来的极大发展。完全有能力和汉族先民一起来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虽然说羯人建立了后赵政权,但氐人和羌人以及汉族先民是很想将这些胡虏驱之而后快的。可惜碰到了有才能得石勒和个性暴虐的石虎,这三个族群却没有能力相当的领袖人物出现。但是很快,符洪,冉闵,姚弋仲的出现。让这三个族群完全有能力对抗已经气息奄奄的石虎和他的后赵帝国了,而这三个族群同样也彼此各怀戒心。
因为氐人羌人汉化并不彻底。部族间的认知还没有达成一致,并且通过数百年来的发展,这两个族群有了极大的实力。而汉族先民却因为随着东晋王朝偏安江南。大量人口南迁。导致了在中原地区的人口相对减少,即使整体人口多于氐人羌人,但因为儒家文化数百年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有着逆来顺受的思想,以至对于游牧民族建立政权的遏制,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所以羌人氐人的做大建国也是民族融合的一个趋势。关于氐族我们之前已经说了一些,咱们这次主要说一说羌族的一些事情。
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古人是没有民族观念的,羌族也同样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也是有很多个小部族所组成的,与历史上其他的游牧民族不同的是,羌人在今天依然存在。但人口极少。我认为我们今天的羌族很有可能就是古羌人部族中的一个极小的部族,或者说只是生活在偏僻的深山老林里的几个羌人家庭。因为没有随着羌人的主体自主建国,最终保留到了今天,发展到现在,人口也并不多。
实际上,在今天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他们有很多都是在上古时期南蛮各个部族中的一些居住地偏远,人口极少,文化落后的小部族,因为在历史上,这些小部族实力一直很弱小,没有机会和实力参与到民族融合的大进程中,最终保留了下来,比如我们今天的土家族,羌族等等。甚至到了新中国的建国初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依然处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之中,民族特征明显,但是随着成百上千年的发展,有的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已经很多了,生活方式却更接近于我们现在的汉族人。
古代羌族的各个部族的活动区域和氐族的各个部族基本上是一样的,彼此之间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比较接近。所以在我们的很多史籍记载中是羌氐不分的。直到秦汉之后,我们的汉族先民对于羌人和氐人的认知开始明确起来。实际上我认为这也跟这两个游牧民族开始走向定居生活,他们中的各个部族的发展壮大有很大关系。因为羌人和氐人聚集地彼此之间相邻,其汉化程度同样比较高。对于古代羌族的命名,也跟氐人相似,比如牦牛羌,白马羌,青衣羌等等,即使今天的羌族也同样如此。但从命名上来看,羌人似乎没有氐人汉化程度高,其各个部族的命名反而更接近于原始社会中的图腾崇拜。但是因为古代羌族的各个部族的所生活的地域不同。部众的汉化程度也不同。不管是羌人还是其他的游牧民族,只要其部族人口众多,穷乡僻壤必然不能养活太多的人口,那么这些大部族必然要进入生活环境比较好的中原地区,也就和我们的汉族先民碰撞到了一起,也就必然走向民族融合的道路。只有那些生活地域偏僻,人口较少的部族有机会得以保留下来。同样因为偏僻地域的生活环境养不活太多的人口,当一个游牧民族的部族人口繁盛之时。他们也必然迁往生活环境较好的汉族先民的居住地区。进而和汉族先民进行融合。
到了十六国时期,羌人和氐人历经上千的发展,居住在关中地区附近的羌氐部族不仅汉化程度很高,而且生活相对安定,人口数量已经很庞大了,后赵帝国崛起于关东地区,羯人的活动区域也在关东,所以后赵帝国的统治者攻灭汉赵帝国,占据关中地区后,恐怕强大的羌氐部族在其统治力量薄弱的关中地区发动叛乱,便将大批将羌氐部族迁入关东地区,但是羯人终究在人口上远不如汉化程度比较高的羌氐人群,即使后赵帝国保持稳定,羯人也只会被人口数量庞大的羌氐部族所同化,羌氐部族进而被人口数量更为庞大的汉族先民所同化,这是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所以不管后赵帝国的统治者如何处理羌氐部族,还是难以保证以羯人为主体的帝国能够长治久安,更何况后赵帝国能有出几个执政能力能够媲美石勒石虎的帝王,所以后赵帝国也只能是民族融合的过渡期,当石虎病逝之后,其幼小的太子不可能掌控这个矛盾丛生的帝国,后赵帝国在石虎死后,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衰亡阶段。
反观羌氐部族。因为汉化程度非常高。而后赵帝国的强势统治者石虎却进入了人生的倒计时,留下了一个幼小的太子,那么,羌氐部族的首领不需要太多的智慧和能力,就可以带领着数量众多的部族,走上自主建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