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重回北魏

卷 第一百六十九章 式乾殿朝议(下)

重回北魏 黄皇室主 3297 2024-10-16 17:21

  萧赜见王融归位,说道:“王卿即是已经开口,不如将你的看法说与众人知道。”

  王融拱手称谢,说道:“前者虏使借书之时,陛下诏群臣公议其事,多数意以不借为佳。臣见此迷惑难解。按虏之为患中国,起于夏商,历于周,秦,汉,晋至今,垂今二千余年,以其性本凶狡如狼,人面兽心,德亏天地,虽起圣人之道而难堪教化。自秦汉以来,中国之师数出,内外六夷畏服俯首,莫敢抗命,毕知中国之强盛。于是群夷求封之使相忘于道,为德封授为荣誉。”

  “此等虏寇虽然外示臣服,而心中实怀猜忍。口说谄谀之词,不过为掩饰他们的狼子野心而已。西朝末世,晋室遭王之祸,中原成鼎沸之势,而群夷自以为时机天降,相率驱足大河南北,于是中国震荡,战火连城。”

  “群虏虽然有东西之分,但是其酷毒残忍之性却是天成。自入中原以后,伪托天命,相继僭位称王称帝,渐以中国之法以治中国之民,如此方能与江左相争。鲜卑拓跋部,本出于域外,汉末之时迁于漠北。五胡杂夷内侵,拓跋是最后一部,因此受华风最少,也最为凶野难驯。元嘉之时,王师两次北伐,只因为当时虏酋拓跋佛狸军势甚盛,王师无功而返。到了泰始年间,边臣外叛,淮北青州又失陷。此等种种可知鲜卑仓促之间不可卒除。臣窃以为,若要收复旧地,只以甲兵为要,所求甚为艰难,不若武攻之外,再以文化之。如今虏主既要求典籍,行旧法,使南北文轨毕一。如能给他们,正可行化夷为夏之策。”

  “以前鲜卑初入中国,百姓因为害怕而不得不依附他们,但是婚丧嫁娶依然用旧法。鲜卑人最初也因为人少,四面皆为华人,有入敌国之感,所以以严刑酷法治民,动辄大加杀戮,士人也因此害怕而不得不加入他们,为其效力。其后时日渐久,鲜卑部众离散,华夷杂处之下渐染华风,又加北有芮芮柔然,西有群胡为患,边民外逃不止,情势危如累卵,虏主为安民心,不得不假窃章服以惑百姓。青,兖,淮北之民,本是因为兵祸才为虏所狭,受其征敛。累年以来因不堪征求南逃者相继不绝。虏主不能安民,见形势日窘,不得不来向本朝求取典籍礼乐,如果能给他们典册,使汉家仪轨远至云,代,重临函谷,至于洛下,如此假以时日,不需见朝廷之兵将,百姓自愿意箪食壶浆,掂足以盼,倒戈以向。”

  “且北虏诸拓跋注本有好战的习性,不喜书学,这些人以亲族之旧久处端魁总录,却无治国理政之才,故其受事亲民之官多非其族。师保如冯晋国冯熙,宠任如李思冲李冲,皆非鲜卑党内,而以戚信柄威柄要职,其余如游明根,郑羲,崔光之徒本自或为河北著姓,不与拓跋一党。如果本朝经典北流,诗史远播代郡,冯,李之徒岂能不尊行,如此则拓跋亲族必为侧目,横加阻挠。拓跋鲜卑本行则射猎奔驰,居则革袍左衽。若是要他们去革袍衣朱服,弃皮帽戴玄冠,以古礼拘其步伐,去之本性,便是系足而舞,临渊惧冰,待离其旧俗,远去夷风,冯李之徒固然得意,鲜卑凶虏岂肯甘从?到了他们怀念旧日风俗,心中满怀戾气的时候,自然会争相拔剑挥戈,互相残害。于时本朝再起兵,可得卞庄子刺虎之效。天下何忧不能定?”

  “昔年晋献公献棘璧,骏马,最终获得了虞,虢二国,秦惠文君献金牛,最终获得了巴,蜀二地。待天下大定,陛下于泰山封禅,臣于伊,洛收书,如此则疆土,旧典两全。陛下一无所失,四海复归一统。岂不美哉!”

  一番话下来,王融气不喘,脸不红,满怀殷切的微微看着萧赜,就等着皇帝说声“好!”

  萧赜没有说好,而是道:“王卿之言,诸卿以为可行否?”

  萧鸾道:“王融之策,大略有理,然总是书生臆想之言。北虏僭伪百年,全得河南河北,其势可谓泰山之固。王融所言芮芮,数遭败绩,如今虽有伐虏之意,却已力不从心,否则岂会不远万里来求助本朝,至于西胡之众,去岁休留茂伏连筹推杀邱冠先,何有半点藩臣之心?臣有三问,还请陛下允许王中书作答。”

  “卿问便是。”萧赜道

  萧鸾对着王融问道:“若依王中书之策,何日可见成效?昔年秦国变异风俗,弃礼教,用酷法,前后三次十余年方见成效。难道要朝廷等上十余年甚至数十年吗?”

  “二则,若是此策不能使北虏内乱,而朝廷又出借了典籍,使北虏根本更为深固,北伐之业更为艰难。到时候你王融一身肉又够几人吃?”

  “三则,既是说了芮芮,西胡,若是依王中书前计而行,诸事顺利,北虏自乱。若是芮芮,西胡也趁机内犯,该怎么办?王中书可有良策退此二敌?”

  王融见萧鸾先是故意曲解他的话的意思,就有些急了,他可没有去向芮芮,吐谷浑勾连的意思,毕竟殷鉴不远,西晋前车在前,他怎么会提招虏的意见。他的本意只为借书以使北虏异变,自相残杀而已。而且他的注意只在北虏一身,又怎么可能准确估算天下大势,古今智者也不可能想一步算十步。以前诸葛武侯隆中献策之时,说要和孙权,取益州,何曾想到孙权会袭取荆州?萧鸾这是故意为难他。

  “陛下,臣策深远,但有可见之效。萧仆射之问,臣意以为,凡事在人为,苟有所期,行之即可。昔年秦孝公不顾旧臣阻挠,以商鞅为相,使秦国强于六国,卒成一统。这难道是秦孝公便可预见的吗?”

  王融当然不是神,不可能去给萧鸾一个准备无误的答复,于是找了个稍微缓和的说法,

  “臣此言非是刁难王融”萧鸾回过头,也不再看王融,对着萧赜道:“军国大事,总是谋于庙堂,有了把握才去做。王融之策,将北虏视为手中傀儡,任其提拽,实难服人。陛下,北虏如今兵雄势盛,只可待以时变缓图即可,若是借以书典,恐徒使北虏获知中国治安之道,借此安缉百姓,和睦四民,则北伐之业更为艰难。”

  萧赜没有作答,而是沉默不语,片刻后道:“明日在朝堂公议此事吧!”

  借书一事,兹事体大,否则也不会两年前没成了,他还要再跟朝士商议一下。

  等众人走了之后,萧赜在东斋留了一会儿,走出殿门正要前往寿昌殿,却见一个黄门谒者进来,双手中还捧着一道疏表。

  黄门上前将疏表呈上,道:“陛下,这是太常卿何点所上,何太常正在端门外候旨。”

  萧赜接过表疏,看了个开头,发现上表的不是何点,而是东昌县君刘英媚。

  “去叫何点进来见我。”说着萧赜便转身进了殿。11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