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大唐可以更强

第141章 辽东道节度使

大唐可以更强 梦里大唐 4099 2024-10-16 17:20

  此话传入城中,守军十分的气愤,反倒斗志高涨了起来,个个悍不畏死,放言要死战到底,既然怎么样都是死,反正也没有了活路,那还有什么好怕的。

  不怕死的敌人,才是真正令人可怕的对手,唐军也因此久攻不克。

  这时,高句丽的降将高延寿献策说道:“应该释放高句丽降将与妻子团聚,以动摇安市城守军的心,然后移兵进攻乌骨城,该城守军弱少,可朝至夕克,最后麾军南下,平壤可唾手而得。

  群臣诸将亦建议,应该与张亮所率水军会师,并力攻拔乌骨,“渡鸭禄水,直取平壤,在此举矣。”

  李世民听了之后,也觉得非常有道理。正要采纳这一建议时,但李道宗却极力阻止。

  他认为如移兵乌骨,则建安、新城的高丽守军必定会紧随我们之后,我军则有腹背受敌之忧。

  因此,他主张先破安市城,再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唐太宗遂打消了移兵乌骨的念头。

  李道宗的建议当然是万全之策,但是这就让唐军陷入了正面作战一颗颗拔高丽建立的诸多“钉子”的过程,战争必然旷日持久,而且当唐军拔完所有的钉子之后,还能有多少兵力来进攻高丽的都城平壤呢?

  显然按照这样的方针来办,想要一举攻灭高丽就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日午后,安市城中传出猪、鸡鸣叫之声,李世民估计高句丽守军可能夜袭唐营,遂严兵设备。

  果然,高丽数百人于夜半缒城而下,唐太宗亲自驰至城下,麾军急击,高丽军死者数十人,余者只能退回城中。

  第二天,李世民又命令江夏郡王李道宗,督促众人在安市城南修筑土山,以逼城内。

  城内守军亦增高其城,与唐军相拒。双方兵士又分番交战,每天都要六七回合。唐军兵士用冲车炮石,摧毁楼堞,城中守军即用木栅塞堵被打出的缺口。

  江夏郡王李道宗在修筑土山时,足部受伤,唐太宗亲自为其针灸。

  因此,筑山昼夜不息,先后历时六十多天,用工五十多万人次,山顶距城仅有数丈,下临城中。

  江夏郡王李道宗,派果毅傅伏爱将兵屯土山之顶备敌。由于山顶过高,根基不固,屯兵过多,土山塌倒,压坏了城墙一角。

  这时正值傅伏爱擅离职守,高丽守军数百人从城缺处杀出,占据了土山,“堑而守之”。

  如此一个绝佳的攻克安市城的机会被如此浪费,还反而被对方转为自己的防御屏障,太宗怎能不大怒?

  于是将傅伏爱斩首示众,令诸将率兵夺回土山。

  但接连三天进攻,均未奏效。道宗赤脚行至旗下请罪,太宗以其破盖牟和辽东之功,特予赦而不罪。

  战事一拖再拖,天气慢慢的开始变冷了,辽东这地方,一旦变冷的话,对还道而来的大唐大军,形势是极为不利的,李世民不得不下令退兵回朝。

  虽然说这一次的征讨高句丽,并没有达到李世民战前制定的目标,但收获其实也是巨大的。

  接连攻下了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十座城池;还从辽州、盖州、岩州三洲,迁徙7万人口到中原;在新城、建安、驻跸三次大战,斩获高句丽军队首级四万多。

  仅仅是大败高延寿、高惠真一战,唐军便缴获牛、马各五万余,还有其他大量战备物资,这一战得益远高于损失。

  但李世民却坦言,这一次的东征高句丽,其实是失败的。

  李中华一看李世民,打算拍拍屁股就走,攻下来的城池也不打算要了,因为要了也守不住。

  于是李中华找到了李世民,强烈的要求,留下来,镇守住辽东己经收复的大唐领土。

  李世民看不上辽东这里的苦寒之地,可李中华却是非常的喜欢。

  辽东的黑土地,那可是肥的流油啊!在李中华的眼里,辽东就是一块还没有开发的宝地。

  李中华带来了五万大军,可高句丽光是安市城和建安城的守军,就不低于十万,而且平壤距辽东也近,随时可以增兵辽东。

  可以预料得到,唐军一撤,高句丽必定会重新返回,再一次控制辽东这些地方。

  李世民也知道,辽东应该派人镇守,可是派少了人,根本就守不住,派多了人,一个是缺人,一个是要花很多的钱。

  如今大唐不过二百多万户,很多偏远一点的地方,土地多的没有人耕种,百里无人烟的地方都还有很多。

  辽东的冬天太冷,说句实在的话,辽东的土地,李世民还真没有放在眼里,他要的只是一个听话的辽东掌权者,一个受大唐控制的辽东。

  李世民把自己的担忧一说,李中华拍着胸口保证,绝对可以帮朝廷,守住辽东。

  李中华愿意镇守辽东,李世民当然不会反对了,还问李中华,有什么要求要提的?

  李中华也不客气的说道:“陛下缴获的粮食,就留下来给臣吧!另外还要些牛,马,羊,随便给个几万头吧,还有愿意留在辽东的百姓,臣守着这么大的辽东,总不能一个老百姓都没有吧!”

  李世民考虑再三,答应了李中华所提出的要求,不过愿意留下的百姓中,高句丽本国的人,都不在考虑之中。

  但投降的高句丽兵将中,是汉人的也可以申请留在辽东。

  其实高句丽辽东地区的百姓中,几乎大半都是隋炀帝征辽东时,流落在辽东的汉人,他们当中,既有土兵,也有随军服役的老百姓。

  既便是高句丽的军队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汉人,大多数都是隋炀帝征辽东时,被高句丽抓的俘虏,或者是投降的隋军士兵。

  这些人大都己经年纪大了,在辽东生活了近三十年,很多都已经在这边成家立业了,老家的父母亲人,基本上很多已经都不在了,这个时代,能够活过六十岁的人,少之又少。

  听说可以选择继续留在辽东,很多人都很心动。

  李世民又封了李中华一个辽东道节度使,转了一圈,李中华又从松州节度使,改成了辽东道节度使,成了大唐的专业节度使,除他之外,李世民还没有封过谁做节度使。

  至于康定那边,李世民也询问了一下李中华,让谁过去合适。

  李中华考虑了半天,才向李世民提议,不如过晋王李治为蜀王,让李治到他的封地去,也顺便管着康定城,并建议让秦守道,提任康定府的大都督,牧守一方。

  李世民觉得李中华的建议非常不错,便决定采纳了。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