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将子拖走 175,结果呢
黄大人闻言,顿时脸色一变,瞪大双眼看向萧元祐,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
之前,黄大人痛快的认罪,是因为以萧元祐的能力,魏大人的案子真的要查到底,那是很快就查清的,不过,他是万万没想到会有人剖尸检查别人死前吃过什么。
酒楼的掌柜已经佐证他身边的下人订过云南油淋鹅,唯一的一份外带,其他的乃是堂食,什么人吃过一目了然。
只有他家下人订的这份……
想来萧元祐让掌柜的上来佐证前,早就问询查探过一番。
如今整个黄府都在萧元祐的控制之下,想要找出那个订购云南油淋鹅的下人轻而易举。
是以,他很痛快的认罪。
只是他是万万没想到萧元祐竟然会问道书楼的事情。
虽然萧元祐字里行间没有任何一个关于书楼的字眼,他就是明白萧元祐知道书楼的秘密。
书楼的秘密一直以来都掩藏的很好,正是为了掩藏,当初才会千里迢迢的从江南移到北地来。
更是他为何在此连任知府的原因。
是哪里出了错?
黄大人微微眯了眯眼,忽然想起那位萧夫人好像去过书楼……
可真是!!
黄大人不由的感叹,这一切许就是‘命’了。
萧元祐心中复杂,面上却未有半点泄露,
“黄大人还有什么分辨喊冤之言?还是说随萧某走?”
“想来大人心里也清楚,若是无凭无据,绝不会让你如此,咱们就不要兜圈子了吧?”
萧元祐目光沉沉,盯着黄大人看了一会儿,才开口道,
“你杀魏大人,嫁祸给李县丞,明明李县丞是你同一条船上的,可你依然如此做了。”
“里面的缘由本大人也不追究了,但我想知道,让你杀魏大人的人是不是你的主子.”
黄大人瞳孔猛然一缩,半晌没有言语。
萧元祐极有耐心的等着,笃定他会说一般。
“你这是在威胁我?”黄大人喉咙干哑。
萧元祐勾了勾唇,“你可以这么认为!”
“长江后浪推前浪,黄某落到今日这个地步,可真是一点都不冤呐。”
“你不用问我主子是谁,因为我也不知道!”
萧元祐点头,起身径直走到书办的桌案旁,拿起黄大人的供词看了看,交给他画押。
堂审如此的顺利,人证物证俱在,主犯供认不讳,就连作案的凶器,动手的人,种种都交代的一清二楚,整个案子的谜团差不多都已经解开了。
只是还有一个不清楚,黄夫人给辛夷看的符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用在魏大人一家的身上。
以及当初那个卖烧饼的货郎,还有那个山民这两个人又为何会被种符死去?
卖烧饼的货郎和那个山民两人的死没有任何可以表明是黄大人动手的证据,就算现在抓住了黄大人其他的罪证,对于这两个人,还是没办法数罪并罚。
这会就算是抓住了他,一时还真是不能奈他何。
这时,一名黑衣侍卫进门,从一侧匆匆绕到萧元祐背后,弯腰低声耳语。
萧元祐听罢,顿时抬眸看向黄大人。
因为黄大人认罪画押的事情被惊的目瞪口呆的众位官员这才纷纷的回过神来。
外头传来了一声声竭力的嘶喊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这句话,带着满满的正气,让人振聋发聩。
仿佛这天地间一起的阴霾都会被吹散一样。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星辰。”
就连吴县尉这会也是不由自主的背诵下面一句。
这么多的学子,背着正气歌,豪气丛生。
这是要为了当初在和县被抓的那个书生喊冤吗?
众人跟着黑衣侍卫到了黄府门口,就见到很多学子正在游街。
他们的目的是为什么,不言而喻了。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
一个书生一句,一句句的结唱下去。
渐渐地,不仅仅是和县的那些学子,就是北地其他的地方的学子也能看到。
这些人,一个个的走了出来,在黄府的门口,汇聚成一股清流。
每一个书生,都是穿着他们该穿的衣裳,然后一脸肃然的前行。
开始,书生们的声音并不响,可随着有人鼓动起来,声音越来越响亮。
原先,黄府门前被黑衣侍卫把控着,外面根本不知道黄府发生的一切。
不过空气中一层层的阴郁之气,经过书生们的背诵,消散的无影无踪。
队伍长长的,这会有点看不到头尾的意思,乌泱泱的一片,占据了黄府门前整条大街。
站在最前头的,是一群青年,和当日抓起来的那个企图行刺的书生差不多年纪。
陈同知用帕子捂住口鼻,心头大喊,疯了吧!整个东元朝的学子都挤到这里来了吗?
一个个不好好读书,跑到这里来干什么?闲得发慌吗?
他偷偷的看了眼沉默不言的萧元祐。
历来读书人闹事,都不是小事。
处理不好,别说县令了,就是做个小吏都没地方要。
吴县尉深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先安静下来,如今黄大人都被萧元祐给撸了下来,除了萧元祐还有谁做主?
倒是陈同知,露出一个笑容来,
“诸位学子,这是做什么,要告状递状纸去衙门!要办事就去衙门书办那里登记。”
“你们这样堵在大街上,那些过路的百姓们怎么办?这可就是妨碍公务了。”
这时,站在最前头的一个书生常常作揖,道,
“各位大人,我等既不是来告状的,也没有事情要办,更不想耽误公务,我们是为了受冤的同窗陈情而来。”
陈同知,“你们既然来陈情,那就去衙门那边等着吧。”
“萧大人自然会审理你们同窗所告之事,到时候本官向萧大人求个情,破例让你们来围观如何?”
“现在,你们就散了吧,各位各家。”
聚众陈情,说白了对的就是气势。
只要书生们退了,散了这口气,后头就好办了。
之时,陈同知说的,书生们并不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