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我是刘病已

第一百三十章:风波(二)

我是刘病已 微笑卡夫卡 11691 2024-10-16 17:03

  派人送走续相如,刘询立刻就有了决断。

  “黄歇!”刘询将黄歇找来,吩咐道“派人传召御史大夫衙门主要官吏!”

  这事情要把手尾处理好,必须得魏相配合。

  原因很简单,此时,御史大夫衙门号称亚相,能管的事情,多了去了。

  按照汉室制度‘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因此,自从太尉官旧废不置后,御史大夫就顺应形势,挤进了三公的序列。

  什么叫三公?

  《春秋》中说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相何以三?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

  而在汉室,御史大夫确实有着实际的三公权柄!

  基本上,你把御史大夫衙门看成中纪委+中央办公厅+秘书处以及部分中组部的组合体就可以了。

  因为御史大夫的权柄在汉代极重,是以,时人常将丞相府与御史大夫衙门合成二府。

  无论汉书还是史记,或是三辅黄图,此类说法屡见不鲜。

  半个时辰后,御史大夫魏相已经来到未央宫中。

  魏相就领着御史大夫衙门上上下下的四十五位佐官。

  “臣相拜见陛下!”魏相走上前来,对刘询拱手一礼。

  “卿等请起……”刘询道。

  “谢陛下”魏相低头道。

  在汉代,御史大夫衙门与丞相府仅有一墙之隔,两者实际上,全部都是建在靠近未央宫北阙的宫墙之内。

  甚至于,这两个衙门的一些属官,干脆就是在皇宫里上班的。

  譬如御史大夫衙门的御史丞,管得就是宫里的大小事务,你要知道,当此之时,宫里面也不全部都是宦官,还有着大批的御史、尚书、谒者以及侍中还有郎中等天子近侍,这些官员,全部都是文官!

  因此,这些人的管理之权,就落在了御史丞身上。

  刘询抬起头,打量着御史大夫衙门的全部官吏。

  无怪前世魏相当了御史大夫后,就如脱缰野马,再无人能阻拦。

  实在是这个衙门的权柄太重了!

  魏相一入主,立刻就如鱼得水,发挥出超强的战斗力。

  “陛下……”魏相见刘询看着御史大夫官吏发蒙,在一旁解释道“将到年关,天下郡县监察御史以及派驻各诸侯国的监御史们都回来了,加之,今岁是今上即位后的第一个大考年,是以,各地郡守也会陆续进京述职,臣这里就比较忙了一点了……”

  刘询点点头,笑道“卿操劳国事,辛苦了……”

  “不敢,为陛下效忠,是为人臣的本分!”魏相笑着回应。

  “天子传召,恐怕是有事情……”魏相自然不傻,深夜传召御史大夫衙门上下,要是没有什么事情,鬼信呢!

  纵观整个汉室历史,天子改造天地,乃是常有之事!

  有时候,魏相都不免想,这折腾来折腾去,难保不会捅个什么篓子出来。

  到时候就好看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家的天子,就算把天给捅个窟窿,那也就最多是名声有损害。

  汉室至今百年有余,历代天子,那个不是天马行空,手段非凡!

  刘询不紧不慢的喝了一口茶,这才开口问道“请卿为朕引荐一二在坐俊杰!”

  魏相不明白刘询葫芦卖的是什么药,但,介绍大臣给天子认识,这是臣子的本分。

  于是,魏相很有耐心的起身,对着刘询躬身一拜,介绍了起来。

  “陛下……这一位,乃是臣的副手,河南郡人薛蔡,十一年举为安阳县县令,十三年任河上郡司马,迁为蜀郡御史,其后累任为给事内领御史、石渠阁寺御史现任御史丞,主管宫籍大小事务,陛下常以为善!”一个年纪大概四十多岁的国字脸绛衣御史站起身来,朝刘询微微一笑,拜道“臣蔡拜见陛下!陛下万安!”

  “朕安!”刘询说道。

  御史大夫衙门在册在京御史是恒定的四十五人。

  这四十五人按照制度,分为五曹,五曹主官叫侍御史,分别掌管着各曹的监督弹劾大权。

  而管这五曹的,就是御史丞。

  但是,在汉代,御史丞其实有两个。

  一个就叫御史丞,坐着这薛蔡的工作,辅佐御史大夫,管理宫中事务,同时负责与兰台沟通,处理各种天子诏命和文书。

  权柄不可谓不大!

  但刘询此刻却没什么想结交这人的心思。

  概因为,真正的实权人物,掌握大权的大拿,也是刘询此来最重要的目标还没有出现。

  魏相向后一步,指着一个在众多御史中相对老的五十多岁的男子,介绍道“殿下,这一位,也是臣的副手,河内人汪可,十四年赀为侍中,因侍奉先帝勤勉,嘉为大夫,后任为楚国监御史,深得故楚王赞赏,向先帝举荐之,于是召回长安,任为御史副使至今八年了!天下郡国官吏由此公监之!”

  “即使是陛下,也以为长者,臣亦常敬之重之!”魏相由衷的道。

  “臣可拜见陛下,陛下万安!”汪可微微躬身拜道,脸上却没有什么表情,始终板着脸。

  刘询听着,也是仔仔细细的将这位汪可打量了一番。

  这位御史中丞虽然年纪在众多御史中算比较老的一个了,但依旧精神抖索,生着浓眉大眼,方脸,颧骨高耸,看上去脸有点瘦,但却有种不怒自威的味道,整个人的形象与那位天朝号称地雷阵的先总理比较像。

  刘询微微一笑“副使有礼了,朕常常听人说,副使汪可,不苟言笑,今日一见,名不虚传……”

  这一位就是刘询此来主要要找的人了。

  因为按照汉室制度,御史副使为御史大夫副手,秩比虽然不过千石,但却有着监督天下百官,弹劾九卿的职权。

  毫不夸张的说,遇上这一位,就算是两千石封疆大吏,在他面前,也得赔笑!

  在此时,御史副使就是西汉的中纪委书记!

  日后,御史副使的权柄更是不断扩大。

  孝武皇帝当政时,设置刺史部,这些刺史就是归御史中丞管的,并且将御史中丞剥离开,即使是现在,刺史的前身,郡监察御史和各国的监御史,也是归着御史中丞管!

  所以,御史台又设

  立了御史副使,管理御史台的主要工作

  所谓监察御史。

  这是一个秦始皇发明的官职,跟御史大夫一样,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造就的产物。

  到了汉代,依然沿袭这个制度,用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防止诸侯王和地方郡守玩脱了。

  不然,以各诸侯王和郡守的权柄,要是没个明面上的威慑力,想杀人杀人,想强抢民女强抢民女,这世界还不得被他们这些家伙玩坏了?

  根据后来三国时期夏侯玄的说法是先王达其如此,故专其职司而一其统业。始自秦世,不师圣道,私以御职,奸以待下;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督监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宰牧相累,监察相司,人怀异心,上下殊务。汉承其绪,莫能匡改。

  这是夏侯玄在出任曹魏的征西将军前与司马懿的对答之中对西汉监察御史的分析。

  从这还是可以一窥西汉时期监察御史的职能的。

  当然,在三国的大门阀看来,这监察御史真是坏死了,设置这个职位就是对俺们这些‘善良的士绅’的不敬,是秦国的暴*政,大大的坏!

  但在此时,汉室朝廷一天比一天重视监察御史和统领监察御史的御史副使。

  随后几十年,御史副使将取代御史大夫,同御史中丞合并,成为三公之一。

  基本就相当于后世天朝的中纪委书记进入长老团,取得投票权一样,是不可阻挡和必须发展的潮流!

  魏相又接着给刘询介绍了十三位御史。

  这些人或是顶着一个侍御史的头衔,或是兼着一个某曹御史的职务。

  当跟薛蔡、汪可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挂着一个给事殿中的名头。

  御史挂上给事殿中的前缀,在汉室大抵就相当于后世的人大进了常委,有了发言权和投票权,看到不爽的事情,可以直接开喷。

  这十五位挂了给事殿中头衔的御史,才是这御史大夫衙门真正的精英和实权人物。

  剩下的三十号御史,基本上是在打酱油,最多协助某位给事殿中处理或者调查某事。

  但却也不能小瞧他们!

  在汉代,是君权不断扩张的时代。

  为了加强君权,皇帝于是不断的加强御史的权柄。

  至孝武皇帝统治中期时,挂着直指绣衣使者的御史,甚至能调动郡队,进剿叛军和盗匪。

  著名的江充更是拉着一位汉室太子陪葬了!

  在此时,这些其貌不扬的低调御史们,战斗力也相当不错。

  不少人本身就兼着一些要害衙门的监督之权。

  譬如少府、内史衙门等关键部门。

  这就像后世,某位副市长虽然排名靠后,也没入常,但手里面的权柄,却一点也不小!

  刘询听完魏相的介绍,强行将这十五人的名字、样貌、籍贯、履历全部记在心里。

  像御史大夫衙门这种实权机构中的话事人,记熟了总没有坏处,指不定哪一天就可能需要提拔其中一个委任重担。

  介绍完之后,魏相开口询问道:“陛下,不知传召,是何事吩咐”

  刘询将胡建,续相如告诉给他的事情,对魏相复述了一遍。

  魏相听完天子的话,沉思了起来。

  天子的意思,魏相很清楚。无非就是让他命令御史副使汪可去把关中各县令、县尉以及内史衙门的大小官员叫来训话。

  用御史台的权柄给关中各县县令施压。

  让这些县令回去管好那些手下的亭长和游缴。

  这个办法也是刘询现在唯一能想到的一个解决办法。

  正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整个官场就是一条完整的生物链。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毫无疑问是刘询这位大汉天子。

  但,偏偏有时候个头大,未必对付得了小虾米。

  就好比狮子奈何不了打洞的耗子一样。

  真正能管得了关中各县得那些亭长和游缴的,只有他们各自的顶头上司,县令和县尉。

  因为,汉室的制度,亭长和游缴,是由县令任免的。

  这些家伙的乌纱帽就捏在上头的县令和县尉手上。

  而县令和县尉的乌纱帽,恰恰捏在御史中丞手上。

  尤其是现在接近年关,马上就要考绩了,这些县令县尉是回家种田还是高升或者嘉奖留任,全系于接下来的群臣会审。

  而在这其中,御史大夫衙门将发挥重要作用。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这些县令、县尉的仕途,取决于御史台给出的评价。

  实际上,汉室的御史大夫,并不怎么管御史们,御史大夫的本职工作还是辅佐皇帝,传达皇命,同时协助丞相完成政策的制定、每年的考绩等。

  譬如后来宣帝时的谷永就说过“御史大夫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任重职大……”

  汉书中有“事下丞相,御史(大夫)案验甚急……”“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天下事皆决于汤”等等零散的记载。

  具体到此时,按照刘邦定下来的规矩。

  汉室的政策确定后,是由御史大夫将皇帝的意思和旨意,传达给丞相,再由丞相颁布天下实施。

  如史记就记载了高帝十一年的诏书传

  递程序“高帝下御史大夫昌(周昌),御史大夫下相国瓒候(萧何),相国下诸侯王”

  是以,实际上,汉室的御史大夫,并不管御史大夫衙门的具体工作。

  御史大夫衙门的日常工作和管理,全部是由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完成的。

  这是因为,西汉的御史们的工作内容,并不仅仅只有后世唐宋明的御史们那样吹吹厉害,弹劾一两个贪官,风闻奏事那么简单轻松加愉快。

  事实上,在最初,御史们是秦国宫廷的一个小官。

  简单点来说,就是秦始皇把服侍他的一帮亲信秘书,提拔起来,用来加强君权。

  自秦至汉,御史们能管的事情多了去了。

  有时候,他们要管工程。

  譬如史记中就能看到多处地方的监察御史干起了工程督造的活的记载。

  如汉书《严助传》中就有‘使监禄凿渠通道’的记载,所谓的这个监禄,指的就是一个名禄的监察御史。

  有时候,他们还得管理宫廷秩序,维护皇家礼仪。

  譬如最初,叔孙通捣鼓出了一套复杂的廷议礼节,谁表演给刘邦看的?

  答案是御史和侍中……

  是以,御史在此时是分成两种的,一种就是过去秦代的御史,干的是秘书的活,专门伺候皇帝。

  不过这个业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渐渐的被后起之秀少府的尚书等文官取代。

  御史们于是就纷纷改行,做起了监督和弹劾一类的言官工作。

  不过,在西汉,言官什么的,可没有风闻奏事的特权,更没只要戴上一顶为国为民的大帽子就可以胡说八道的特权。在这个时候,御史弹劾,要有理有据。

  特别是当涉及到两千石以上巨头时,必须要有来自皇帝的授意或者暗示,他们才会开喷。

  没垮台前,一个弹劾的御史也没有。

  刚一倒台,马上就被人踩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贼子’,不管有的没的,屎盆子都扣到了这两个的脑袋上。

  在此时而言,御史最大的业务,并非是弹劾。

  恰恰相反,御史的主要工作是考察和评价某位官员的施政。

  给出评价后,由百官会同皇帝一起审议,以决定这个官员的升迁和前途。

  而具体到负责这一工作的御史副使汪可。

  汪可的本职工作就是考察天下文书计薄,总管外督监察御史,检查所有公卿上奏文书。

  因此,刘询从一开始,就是来找汪可来处理这件事的。

  但是,刘询并没有如此直接传召汪可,是因为魏相被火速提拔为御史大夫,本来就根基不稳!不如借此机会提高魏相的威信

  现今的大汉,除了刘询,没有人能绕过御史大夫直接对御史下令,更不用说指使御史参与到给地方官员施压的这个步骤中,但是如果刘询事事跟御史大夫商议,天下人只会交口称赞,认为魏相是天子的心腹。

  魏相回身让御史副使汪可出身,为天子排忧

  刘询对汪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他所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担忧。

  汪可听完,沉思了片刻后,拜道“陛下勿忧,此事,臣会办妥的!”

  这话说的相当大气。

  刘询,满意的点了点头。

  本来,刘询都做好了跟关中的官僚们拉锯几回合的准备的。

  但没成想,汪可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就拍着胸膛对他做出了保证。

  看着对方胸有成竹的模样,刘询摸了摸额头,没有多说什么。

  在关中,汉室政府的掌控能力之强,远超后世朝代的想象。

  刘家从刘邦开始,就是把关中当成自己最后的根据地,一旦天下有事时的老巢来经营的。

  政府的触手,在关中可不仅限于县衙和城市,而是深入地方,触及各里,各亭。

  在别的地方,可能这事情确实很棘手。

  但在关中,不过是一道公文的事情。

  因为,在关中,小到地方的里正这样微不足道的连官都算不上的人物,都在少府有备案。

  至于亭长、廧夫、游缴等基层施政官员,其实都是内史衙门任命的。

  所以,对汪可来说,这事情也就是行文给内史衙门一道公文的事情。

  只要表明了皇室知道了这事情的态度。

  下面的人,只要不是笨蛋,就绝对不敢再那么干了。

  因为,先前,你还可以说是被人怂恿,无知什么的。

  但公文都来了,还是御史大夫衙门来的公文,你还要跟皇室对着干,那就肯定是心怀不轨了。

  心怀不轨者,就不需要客气了!

  当年,淮南王刘长怎么死的?

  答案是在关中的谷口县马尿喝多了,集结了一共七十个人,四十辆牛车马车什么的。号称要联络南越、匈奴,造反……

  然后被谷口县县令给镇压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