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我是刘病已

第八十一章:义仓

我是刘病已 微笑卡夫卡 3900 2024-10-16 17:03

  人世间,天灾人祸难以预料,粮食储备不可小觑。

  西汉贾谊说:“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积聚储存粮食,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普通老百姓也懂得“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所以自古及今都要储粮备荒,古时朝廷或官府无暇或无力顾及,于是就有了“义仓”的设置。

  义仓是旧时地方上民间储存粮食以备赈灾自助的粮仓。从老百姓捐粮互相救济而言,叫义仓。古时老百姓五十家为一“社”,由于仓库设在乡间闾巷,由“社长”管理,所以也叫做“社仓”,这是从粮食藏贮地而言,粮食数量不多,就在祠堂庙宇储藏;数量多装不下,就只能建造专门粮仓来贮存。

  但汉室汉宣帝创立的义仓又有所不同,前世汉宣帝创立之义仓是平衡地区经济之举,少府与大司农定期根据各地盐铁衙门官署的汇报,调运各种生活用品到各地,所以在汉室除了大灾之年外,很少有人在汉室境内囤积物资准备涨价,因为少府和大司农一旦得到消息就会马不停蹄的运送物资到当地,平息物价,之后当地官府会把你的人头砍下来,以正视听,平息民怨。

  霍光听完天子欲盖弥彰的话语,便明白韩增只是一个挡箭牌,而天子本人也拿不准主意,就把韩增推了出来,看看群臣们的反映。

  霍光看了一眼韩增,发现韩增没有一点点的情绪波动,深得他老子韩说的真传,历代韩家和刘氏天子的关系便极为密切,甚至在孝武皇帝时,卫霍两家在天子心中的地位,都要排在韩家之后。

  在看看在天子身旁的霍山,霍光就深深的叹了口气,如果霍山有韩增的四分权谋功夫,自己也可以颐养天年,急流勇退了!!!

  霍光想到这里不由得又叹了口气,站了起来向上方主位上的天子拜道:“敢问陛下,这一仓库定为何名?归谁管理?除赈灾外是否有其他用途?”

  听到霍光的提问,刘询知道自己的欲盖弥彰是没有办法逃过霍光的眼睛,到不如正大光明,刘询想到着便开口说道:“朕将其定为义仓,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正所谓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本身就是大义之举!!”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

  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

  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

  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

  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

  而义仓就是解决民众之困苦,但义仓并非仅是如此之用途,天下郡国黎民生存之艰苦,还要负担徭役之苦,保护四民,乃朕之责任,所以韩卿想朕之所想,才萌生这一念头,为天下苍生想出这一利民爱民之法!!”

  (其实汉室老百姓并没有后世过的那么开心,就按刘询刚才的话说,农民五口之家的全部粮食收入大约值4500钱,扣除十一之税、口粮、祭祀、衣服之后,不仅没有盈余,还亏空450钱。即便按三十抽一算,还是亏150钱,免税也只能做到收支平衡。)

  听到这里,大殿中的所有人都变得聚精会神起来,新君登基已快满百日,虽然霍光还大权在握,但也不是说当今天子没有一丁点实权,正所谓以文载道,窥一斑而见全豹,以小看大,就知道当今天子到底对治理国家有什么想法,会推行什么政策,大家也好尽快跟上节奏。

  刘询继续说道:“天下农户百姓,所承担赋税徭役最高,但天下太平盛世之时,被贪官污吏,地主豪强共同坑骗,在风调雨顺之时,还要卖儿卖女来偿还债务,朕绝不能忍,所以义仓的根本是收民众生活多余之物资,粮食,布匹等,按照平贾市场价格进行购买或者给予凭证抵消徭役口算,至于管辖自然归丞相府统协,御史大夫派人监督,在民众中购买商品交由大司农二次售卖,少府官吏主官,丞相还有什么疑问???”

  霍光听完刘询的描述还在心中细细思量是否可行,这时少府令陈万年站了出来出席询问道:“敢问陛下,臣有一事不明,在天下设立义仓,乃皇恩浩荡之举,天下臣民皆万般敬佩,但臣愚昧,不知要推行此册少府一年需要支出多少钱粮??光关中膏腴之地,岁收小麦粟米万万石,如照平贾之价收取,少府便承担不起,况且天下膏腴之地何其之多,臣恐怕就算将少府之财统统耗尽也难成其事!!”

  陈万年的话,让在坐的各位九卿又一次陷入沉思,刘询在此之前便想到这个问题,在群臣眼中义仓是当今天子收买人心的办法,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义仓同样也是一个只赚不赔的买卖。

  汉建都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每年需从关东运输大量谷物以满足关中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漕转关中,费用浩大,需时很长,动员人力很多,特别是漕船要经过黄河三门峡砥柱之险,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

  最早有记录的漕运,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发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三年后,吴王夫差扩展邗沟,开荷水运河,接通泗水。

  而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孝武皇帝时,为什么要开三百里漕渠,就是因为整个关中之地,在也无法供养关中之民!!

  而在孝武皇帝的元封元年(前110),根据桑弘羊的建议,令民纳粟补吏、赎罪,各农官又多增产,政府掌握的粮食大增,漕运一度增到每年六百万石,一般则仍保持在每年四百万石左右。

  漕运用卒达六万人,由各地护漕都尉管理,沿途县令长也有兼领漕事的,漕粮则输入大司农所属的太仓。

  此外,在武帝连年用兵和开发西南时,对军队所需的粮食也都进行了费用浩大的转漕运输,甚至漕转一石,沿途要耗费十余钟粮食,大大加重了关中人民的负担。

  孝武皇帝元光六年(前129),根据大农郑当时的建议,用三年时间,沿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路程和时间大大缩短,运输费用从而减少,沿渠民田也能收到灌溉之利。

  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

  加之黄泛区盐碱化加重,可耕土地锐减,北方经济地位相对降低,但关中仍为全国的政治和军事重心。

  而如今刘询的大移民政策才刚刚开始,粮食必须要越多越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