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卷 第四百八十章 孙权在准备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黑风洞 5939 2024-10-16 11:44

  孙权有着必须要称帝的理由,而这个理由,是周瑜等人无法反驳的。

  而且吧,大家都是聪明人,从孙权的理由中,周瑜等人也都已经听出来孙权对称帝的决心,知道这时候再不知好歹的反对,反而会引起孙权的逆反心理。

  既然在政治上有迫切需要称帝的理由,那么周瑜也选择了退让,毕竟战略这东西,只是政治的延续,是可以做出调整的。

  周瑜只是问了孙权一个问题——称帝后,跟曹魏和西蜀之间的关系,该怎么去界定。

  一旦称帝,那就不存在什么同盟不同盟的问题了,刘备这个人虽然仁德,但并不代表他软弱,他不会再继续跟孙权这个“篡逆之辈”保持同盟的。

  而曹魏方面,才刚刚“代汉自立”,对孙权这种“自立称帝”的行为,肯定也不会容忍更别说曹魏还想着要尽快收回青徐和汝南地区呢。

  如何在这个复杂的局面下寻求对江东最有利的外交政策,对现在的江东,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问题其实孙权也没有想好,为此,不得不征求张昭的建议。

  江东真的没有“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说法,张昭和周瑜之间也没有这样的分工,两个人是都可以对内外事发表建议的人,而且张昭作为江东的大管家,在政务上的话语权还是比较重的。

  张昭想来想去,建议孙权在称帝后,向两家同时派出使节,先试探一波两家的反应。

  如果两家反应都很差,那别说了,让周瑜和陆逊做好淮海和青徐的防务,让朱然,孙韶,孙桓等人做好长江防务,随时防备对方打过来就是了。

  可如果两家中有一家反应还行,那就尽量模糊处理一些事情,让出一些利益也不是不可以,跟其中一家结盟,起码先把局势稳定下来就好。

  而曹刘两家里面,张昭其实更倾向于跟曹魏结盟的。

  倒不是张昭的法国谋士毛病又犯了,主要是张昭真心觉得吧,现在的曹魏,其实是比较好欺负的一方。

  你别看现在的曹魏经济体量和军队数量都是三国中排第一的,但曹丕这个人说实话,别说孙权看不起,就是张昭都觉得这人不咋地。

  继位不久就在雍凉打了这么大一个败仗,回到邺城居然还有脸代汉自立.这人除了脸皮厚以外,其他的本事,跟曹操比起来真的差远了。

  而相反,西蜀那边,刘备还活着,荆州关羽也不好惹,麾下更是兵强马壮,谋士武将众多,刚刚又吞并了雍凉二州固然一时需要休整消化,但一旦等刘备消化完雍凉二州,实力肯定还得提升一个档次。

  现在的实力对比,已经跟一开始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没看到即使是周瑜,都已经没有再提什么孙刘联盟了么。

  对比好欺负的曹丕,刘备才是这个时代最可怕的枭雄,而一旦让这个枭雄打下长安或者宛城,也获取进入中原的通道的话,那曹丕和孙权就不是名义上结盟,搞不好是真的得联合起来,才能对抗刘备这个枭雄了。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张昭其实是建议孙权跟曹魏结盟的。

  周瑜对此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在周瑜看来,张昭的提议,真不是错误的。

  十年前,在巴丘的时候,周瑜跟当时还在世的鲁肃密议的时候就说过,一旦江东能出兵淮南,攻占青徐,而刘备能出秦川,进攻长安,双方的盟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现在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因此周瑜也不是特别坚持这个孙刘联盟了。

  现在的局势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双方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无法靠一纸盟约来束缚了。

  再者,张昭的考虑是对的,毕竟在周瑜看来,老奸巨猾的刘备,确实比傻乎乎的曹丕要难对付的多。

  至于曹丕怎么想.到时候再说吧,反正应对方案已经有了,实际如何,还得看随机应变。

  在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后,孙权决定称帝的这个事儿,就在小圈子里达成了一致。

  而之后嘛,孙权也得做点准备才行。

  不是说我今天下一道命令说要称帝,就可以登上龙椅做皇帝了的,很多事情也需要提前准备。

  比如像曹丕和刘备,这俩都做了很多的准备,甚至曹丕还为了营造“祥瑞现世”的征兆,提前了一年进行准备。

  孙权就算再着急,总不好自己开口说自己要当皇帝吧。

  这个什么祥瑞啊,什么谶言啊,什么百官请奏晋皇帝位的表章啊,都需要安排人专门去做,而称帝需要的各种礼制,也需要人安排人去准备,这都需要时间。

  就这样,继曹丕称帝后,刘备和孙权的称帝准备工作,也都在有条不紊的准备中。

  建安二十七年,也是曹魏的黄初二年四月。

  刘备于成都武担山之南即皇帝位,继承汉室大统,宣布“嗣武二祖”,也就是继承刘邦、刘秀两人的帝位,年号“章武”,改元章武元年。

  汉属火德,而刘备的年号“章武”也属火,意思就是刘备继承汉室,代表汉室还在,不曾灭亡。

  刘备继位后,立刻宣布实行新的官职,以“三省六部制”取代“三公九卿制”,设立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这三省,同时在尚书省下另设兵部,刑部,工部,吏部,户部,礼部这六部,共同掌管朝政。

  中书省为决策机构,中书令有辅佐皇帝制定决策的职能,因此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中书令。

  尚书省为执行机构,尚书令是负责具体事务执行的人,刘备提拔原汉中王尚书令法正为尚书省尚书令,总理六部。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门下省侍中是皇帝的近臣,帮助皇帝对决策执行力度进行审议,与中书省共同制定国策,同时对中书省和皇帝的诏令有驳斥的权利。

  刘备任命了庞统为门下省侍中。

  另外,刘备还重设了御史台,恢复御史大夫的职责,令御史大夫领众御史监察百官,监督国事运行,直接对皇帝负责,提高了御史台的权利。

  刘备任命了刚刚从荆州赶到成都的虞翻为季汉的第一任御史大夫。

  说起虞翻吧,其实他的心情可以说是大起大落。

  司马徽让他来成都,目的其实是来跟许靖争夺礼部尚书职位的。

  虞翻虽然对什么礼部尚书不太感冒,但对许靖这个人一直是挺看不惯的,来成都不为别的,就为了喷许靖一顿——就你这货也敢当礼部尚书?!

  可人家许靖也不是傻子啊,你虞翻啥名声大家能不知道?!

  伱在这个节骨眼上跑来成都,还摆明了车马就是冲着我许靖来的.这要是让你这个臭嘴喷一顿,那多掉面子?!

  在这个争取礼部尚书的关键时刻,许靖可不想节外生枝。

  因此,虞翻在抵达成都,还没有正式上门拜访许靖的时候,就听说了许靖偶感风寒,卧床不起的消息了。

  许靖今年也已经七十多岁了,这个年纪的人,还感染了风寒虞翻好歹也是大儒啊,肯定不能在这种时候还去喷人家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大爷啊。

  所以虞翻就暂时在成都住下,打算等许靖病好后再做打算。

  可许靖这个老狐狸,能让虞翻就这么在成都闲着?!

  老狐狸直接给刘备上了一封疏奏,向刘备推荐了虞翻,把虞翻那一顿夸啊,说虞翻性格刚直,敢于犯上直言,是当世难得的正直之人,希望刘备能体察虞翻的才能,对其重用。

  而这个时候,刘备也在考虑要不要重设御史台,建立完善的监察体系毕竟东汉的官员监察体系“刺史制度”因为刘焉“废史立牧”的要求后,已经彻底崩塌了。

  这个时候的刺史,更多是一州主官的代称,已经不具备监察地方行政的作用了。

  因此,诸葛亮和张溪同时向刘备提议,恢复御史制度,甚至张溪还把后世的御史台制度给搬了出来,提出了巡查御史的概念,让刘备眼前一亮。

  但如果要执行这种制度的话,那么统领所有巡查御史的御史大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了,这个职位,不仅需要有名望,而且需要那种生性耿直的人才能担任。

  刘备本来还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当这个御史大夫呢,结果许靖就上本启奏,说有个叫虞翻的人,不仅名望出众,而且生性耿直,最重要的是,他谁都敢喷。

  刘备顿时眼前一亮,赶紧派人去请来虞翻,跟虞翻交谈了好几次。

  虞翻这个人,名声在外,刘备也听说过,而且听到最多的,就是虞翻又喷了谁谁谁.对于虞翻敢喷,这个刘备是一点都不怀疑。

  但刘备设立御史大夫这个职位,可不是简单的想找一个喷子,这个职位是要帮助他监督百官对朝政的执行,同时监察百官的人品作风的,光会喷可不行,你得喷到点子上,为了国事而喷。

  而通过跟虞翻的交谈后,刘备发现,这个人,不仅会喷,而且才能还相当的出众。

  本来张溪只是提出一个概念的御史台制度,在刘备和虞翻的数次讨论中,居然渐渐的有了样子。

  甚至虞翻还对御史台内部的监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表示,作为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和御史大夫,也必须要有接受百官监察的义务,这样才能保证御史台真正是在履行职责,而不是为了喷而喷。

  刘备对此非常的欣赏,当下拍板,让虞翻出任御史大夫这职位,比礼部尚书还要高半级。

  虞翻事后也相当的纳闷我来成都是干什么来的?!

  怎么稀里糊涂的,就成了御史大夫了?!

  但这个职位.为啥自己隐隐的还有些兴奋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