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皇兄何故造反?

卷 第七章:南迁之议

皇兄何故造反? 月麒麟 7814 2024-10-16 11:38

  朱祁钰眸光闪动,望着金英的目光带着几分赞许,同时又有几分复杂。

  终究,还是有许多事情,依旧未变。

  虽然场合不同,但是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场景却一般无二。

  前世的时候,这徐珵也曾提出南迁之议,和如今一样,也是金英头一个站出来反对的。

  平心而论,徐珵这个时候提出南迁的想法,并非全无道理。

  大明立国几十年,历代皇帝对于都城的位置,皆是摇摆不定。

  虽然到了先皇和今上之时,无论是从名义上还是实权上,都彻底确定了北京的都城地位。

  但是须知,今上下诏正式将北京作为都城,令南京为陪都,也不过是在正统六年,距离如今方才八年而已。

  有几代先皇前前后后的折腾的先例在,徐珵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也很正常。

  其次,便是如今的现实情况。

  虽然刚刚于谦给所有人都打了一剂强心针,但是这份量到底有多重,还需斟酌。

  毕竟二十多万的大军都败了,京城如今只有不到十万战力,实在不能算是十分乐观的局面。

  当然,这是摆在明面上的理由。

  朱祁钰试着把自己代入徐珵的视角来思考。

  从前世的经历便可以看出。

  此人好功名,胆气足,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

  试想一下,现在的局势是什么?

  天子被俘,大军覆灭,京师防卫空虚,局势可谓危若累卵。

  这个时候提出南迁,虽然可能被人诟病,但是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拯救社稷于危难的功臣。

  而且如今京中做主的是孙太后,顶天了再加一个郕王。

  当今太后出身寒微,本是深宫妇人,受先皇宠爱才位居六宫之首。

  但是论起胆魄,和出身尊贵的太宗皇后徐氏,仁宗皇后张氏都无法相比。

  骤然遭此大难,虽然表面尚算镇定,但是心中必然惶惶不已。

  至于郕王,一向是唯唯诺诺,在朝臣心中十分懦弱,如此局面,心中必然也惊惧不已。

  南迁虽然看起来有点丢人,但是却不失为稳妥之法。

  而且有历代先皇的先例在,也不算是特别丢面子。

  至少在徐珵的角度看来,这个时候提出南迁,成功率很高。

  一旦成功,他便是挽社稷于将倾的大功臣。

  何况一开始,太后娘娘便说了,议事可以畅所欲言,说错了最多挨一顿骂。

  换句话说,可以一搏!

  成了便是平步青云。

  错了,至少也不会因此而获罪。

  但是无论如何也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他意料当中,最会反对的于谦尚未开口。

  作为内臣的金英便站了出来,且是如此疾言厉色。

  按理来说,金英是宫中内臣,虽然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之名,可以插手政务。

  但是他不应该和太后是一心的吗?

  至于太后……

  徐珵偷偷的打量了一眼孙太后的神色,恰恰看到,她也带着几分不解,看了看金英。

  于是稍稍放心下来。

  看来他猜得没错,太后是心中有这个想法的。

  但是同时,徐珵也感到无比的疑惑。

  既然他都能猜得到太后的心思。

  金英作为宫中内官,不可能不知道太后的想法,又何以如此激烈反对?

  徐珵一时之间想不通透,又被金英的气势镇住,一时之间竟愣在了当场。

  朱祁钰坐在一旁,将徐珵的诸般表现都收入眼中,大略也猜出了他心中想法。

  应当说,徐珵的做法并算不得错。

  有先例可循,有局势所迫,他又巧妙的托以天象,算是面子里子都算计到了。

  但是……

  凡事最怕的就是这两个字。

  朱祁钰不得不说。

  现在的徐珵,还是太嫩了。

  和以后策划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本不是一个段位的。

  他毕竟才在翰林院观政不久,尚未真正参与过朝政。

  所以理所当然的,他并不能真正的站在金英深涉朝政的大佬的角度看问题。

  徐珵只以为自己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却殊不知,自己这区区几句话,险些将殿中诸人都得罪遍了……

  随着金英的一声厉喝,大殿中的气氛也变得紧张而激烈起来。

  首先站出来的,是礼部尚书胡濙,他也是资格极深的一位老大人,自建文年间便以入仕,深受太宗皇帝信重。

  众所周知,最先开始提出定都北京的,就是太宗皇帝。

  “此事断断不可,先太宗文皇帝陛下定都北京,我大明历代先皇陵寝宗庙皆在于此,足可见太宗陛下之心,便是希望后世子孙坚守于此,擅自迁都,岂非违背太宗陛下圣命?”

  胡濙的话说得相对没有金英口气激烈,但是份量却不可同日而语。

  且不说提出的理由,是违背太宗遗命,单是他老人家的身份地位,便不容轻忽。

  虽然说如今百官之首,乃是吏部天官,大冢宰王直。

  但是胡濙除了礼部尚书之外,还有一个极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先皇遗命的五位辅政大臣之一。

  虽然因着他老人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这些年甚少插手朝事。

  可随着三杨个个凋零,英国公生死不知。

  如今还在朝的辅政大臣,竟只剩了他老人家一位。

  他若不开口则罢了。

  但凡开口,份量决不低于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王直。

  这便是徐珵所犯的第一个错误!

  徐珵立功心切,却未曾想到一件事情。

  那就是,现在朝中健在的大佬们当中,多为太宗陛下和先皇一手提拔,皆是坚定的北京定都支持者。

  别说现在只是孙太后心中,可能有那么点小苗头。

  便是真正的天子想要推动此事,都未必容易。

  虽说如今情况特殊,但迁都之事,牵扯到方方面面。

  绝非孙太后或者是朱祁钰能够一言而定的事情。

  第二个站出来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镒,这位老大人也是太宗旧臣。

  虽然直到先皇之时才得重用,但是态度也十分鲜明。

  “臣附议,此事需当慎重,京师乃天下根本,一举一动皆是大事,何况祖宗陵庙,宫阙,皆在京师,仓廪府库,文武百官,千万百姓亦在京师,不可轻言弃之。”

  陈镒的话,算是相对从比较理智温和的角度出发。

  更多的是在强调京师的重要性和迁都的难度。

  毕竟自从太宗皇帝定都北京之后,虽然仁宗,宣宗时代朝廷大政反复,但是始终没有实际行动。

  所以北京作为都城的建设一直在进行当中。

  时至今日,北京已经从实际意义上成为了真正的都城。

  想要迁都,谈何容易?

  最后出来开口的,才是徐珵最开始觉得最应该反对南迁的,兵部侍郎于谦。

  毕竟,作为兵部的官员,轻易不会开口言退。

  何况于谦是那般刚硬的性子,先前盘点兵员时,于谦的态度便可见一斑。

  于侍郎自然也没有辜负徐珵的期望,开口便道:“如今局势危急若此,如今之计,当速召天下兵马勤王,死守京师,此时言南迁者,当斩!”

  一个“斩”字出口,顿时让大殿中,变得有些杀气腾腾。

  虽然知道这不过是于谦在表明态度,朝廷也不可能因为这么一句话将他杀了,但是徐珵的额头上依旧忍不住冷汗津津。

  因为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尽管不知道错在哪了,但是接连四人站出来,纷纷对南迁表示反对,他就算再愚钝,也知道自己已是众矢之的。

  来不及多想,徐珵立刻跪地叩首,道。

  “圣母恕罪,臣断断不敢有弃置宗庙陵寝之意,惟兵家有言,战者,未虑胜先虑败,臣惶惶之下,故有此言,望圣母念臣一片忠心为国,恕臣之罪。”

  这个时候,翰林院学士陈循也出言道。

  “于侍郎与众臣所言,皆为忠心体国之言,臣亦以为是,然我大明遭逢此劫,朝野势必动荡,百姓势必惊惧有疑,徐珵之言虽不妥当,却也是动荡之下,情有可原,尚请圣母与郕王宽宥之。”

  毕竟同为翰林一脉,能搭把手就搭把手,陈循算是给递了个台阶。

  涉及到政事讨论,孙太后不好轻易开口,何况她现在也还迷糊着。

  不过有了陈循递过来的台阶,她也就顺着下了。

  “诸位大臣不必如此,哀家之前有言,诸位可畅所欲言,尽皆宥之不罪,徐先生请起。”

  应当说,孙太后的态度还是比较好的。

  说起来,其实她老人家这个时候是有点郁闷的。

  一来,的确是她让大家畅所欲言,结果徐珵这么一开口,便被众人针对,连“当斩”的话都说出来了,让她老人家面子上有点挂不住。

  二来,她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徐珵提出南迁的建议,孙太后还是有那么一点心动的。

  毕竟如今的局势,实在不容乐观。

  孙太后久居深宫,对兵事并不了解,只觉得二十余万大军已败,如今手中不足十万战力,若要固守,的确也有几分心虚。

  但是这么多人都一致反对,她也只能顺势而下。

  孙太后怎么想的,徐珵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算是勉强躲过一劫。

  起身老老实实的站回角落里,徐大人安慰着自己。

  至少,太后还算是理解他的,也算没白冒险。

  只是环顾四周,见诸位大臣皆对他嗤之以鼻,不由得生出一种欲哭无泪之感。

  这朝局之事,也太难了!

  稍有不慎,便不知道踩到了哪个坑里。

  别的不说,就现在的事儿,他心里都还不知道哪做错了,怎么便糊里糊涂的变成了众矢之的?

  不过议事还在继续。

  孙太后清楚朝局的规矩,自然不会跟徐珵一样愣头青。

  虽然有了几位大臣的话,此事已然算是定下了,但是毕竟如今朱祁钰还挂着一个监国的名分。

  于是孙太后开口问道:“郕王以为如何?”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