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卷 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江州遐想

  王贞英晋封王谧当琅琊王,这样的操作,老实说,自从旨意颁布,司马家的人就完全想不通。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果王贞英联合王恭,把持朝政,对于司马家的人来说,可能还更容易理解一些。

  然而,王贞英既没有扶持自家大哥,也没有自己把持朝政,而是把一干麻烦事全都扔给了王谧!

  这个美男子!

  以往看起来和太后几乎是毫无关系,并无任何密切举动的那个异军突起的北府主将!

  王谧的起势实在是太过迅速,以至于,很多不在建康城做官的大臣还都没有缓过神来,北府这样一支重要的军队就已经全都掌握在了王谧的手中。

  为什么王贞英会和王谧搅合到了一起?

  该不会是早就有奸情吧!

  一个是风韵犹存的年轻太后,一个呢,是风靡建康城的翩翩贵公子,这样迅速的,又紧密的联合到一起,甚至越过了亲情,把王恭都甩到了一边。

  在人们贫瘠而又复杂的想象力当中,自然会认为这一对年轻男女是有私情的。

  要不是有私情,王贞英为什么要甩掉自己的亲哥哥,反而支持权臣王谧?

  虽然猛然间看起来,确实是王谧更加有实力,更能给王贞英撑腰,但是,王恭毕竟是她的亲大哥,并且在司马曜还活着的时候,就是位高权重之人了。

  放着这样合适的人选不去合作,反而依靠王谧,这是能够用常理解释的吗?

  这当然不能!

  于是乎,最能够解释的,就是男女私情这一块了!

  如果男主角不是王谧,可能司马家的人还不会展开太多的联想,可偏偏就是王谧。

  这个人,一向是很有女人缘的,没有任何的利益纠葛的时候,那些女人还像打苍蝇似的,围着他嗡嗡叫,就更不要说是现在了。

  本来两个人就有利益合作的关系,而王贞英呢,又是个世家女子,王谧的出身也是极好的,那是绝对有共同语言的。

  只有他们两个勾搭到一起,才能够合理解释当前王贞英的所有反常举动。

  哈哈哈!

  想想看,按照司马尚之等人的想法,那么,王贞英这位太后属实是罪大恶极,罪无可恕了!

  谋杀亲夫!

  还和小郎君勾搭到一起,出卖大晋的利益,把权力都交给了情人!

  就算是要找,哪怕找同样姓司马的也成啊!

  好歹,那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肉烂在锅里!

  可她王贞英找了外姓人,这如何使得?这不就等于是把司马家给出卖了吗?

  大晋是没有哲学著作金瓶梅,要不然,王贞英非得被扣上一顶潘金莲的大帽子。

  当然了,从客观上来讲,王贞英的所作所为可比话本里的潘金莲恶劣多了。

  就算潘金莲的手段再恶毒,她做的事,不过是伤害了有限的几个人而已,完全属于闺中秘事的范畴。

  哪里能和王贞英相提并论,这里可是出卖了一个家族,一个朝廷,是绝对你死我活的大事!

  王贞英如此作为,司马尚之他们如何能够容忍?

  当然不能忍了!

  但是,他们不照样还是忍了半年多吗?

  那个时候,他们就改姓了?还是不是男人了?

  那,自然也是不可能的。

  闹事是一直都想闹的,那是一颗种子,就深埋在司马家人的心中,只不过,那个时候,王谧以及他统领的北府军还在都城,那可是雄雄大兵,司马家的人,他们的兵,哪里打得过?

  根本就不是对手!

  要知道强悍的氐秦军队,都连连在王谧统领的北府兵手下吃败仗,司马家的兵,连氐秦都打不过,又如何可以和北府兵相抗衡?

  这个时候,司马家的人心态就很有意思了,仿佛北府兵已经被开除出了大晋的军队序列,和他们没有关系了似的。

  不管怎样,王谧在建康,他们就不敢动作,而王谧走后,很长一段时间,司马尚之也不敢轻举妄动。

  都是因为惧怕王谧突然折返,或是走的不够远,半途回来把他们消灭了。

  那可如何是好?

  我们这一群司马家的人,那可是只能捡软柿子捏的,别指望我们去碰硬骨头。

  在柿子还没有变软之前,我们是绝对不会出手的!

  绝对!

  当他们得知,北伐大军已经抵达了秦州,并且取得了大胜之后,便心思活络了。

  走了!

  真的走了!

  走远了!

  他们走远了,我们就可以上了!

  是啊!

  我们还怕什么?

  此时不上,更待何时?

  并不算遥远的扬州城内,异动已经发生,一抹髯须的司马尚之跃上了马背,带着弟弟司马休之,直奔目标而去。

  而他们的目标到底在哪里?

  别急,就在不远的地方,很快就可以知道了。

  …………

  江州境内,渡口沿岸。

  灰蒙蒙的雾色掩盖之下,几艘二层楼一般高的大船,正划破雾色,渐渐向着渡口靠拢当中。

  到了江州地界,行军只能依靠水路,难免要受到水流、水速、甚至是天气的影响。

  速度慢了许多。

  远远可以望到渡口了,打头的一艘船便加快了速度,冲到了最前面,不一会,船就率先靠了岸。

  一位船夫,早早的等在岸边,竹竿一挑,那小船就轻巧的停了下来,搭上小舢板,一队护卫首先跳上了岸。

  虽然他们表情肃穆,身披铠甲,威严赫赫,但是,他们的到来却并没有让人感到惧怕。

  反而是其后跳上岸的两人,明明也没有穿着铠甲,只是最普通的常服,模样看起来也整齐端正,并没有任何的肃杀之气,但是却让人望一眼就不寒而栗。

  “曾靖,一路奔来,我看,大晋境内的局势还是很稳的,似乎司马尚之没能调集更多的兵马和他们合作。”

  “你看,他们现在行动了吗?”

  现在驿站当中短暂休息的二人,便是北府大将,何无忌,曾靖,他们正是奉了琅琊王王谧的旨意,带领大军,前去建康增援。

  这一路上,何无忌是日夜兼程唯恐有失,那心里,脑里,无时无刻不再惦记着建康城的情况。

  同时也担忧北伐大军那边。

  要知道,虽然王谧已经是精心部署妥善安排,但是,只要是分兵,那就必定会对主力大部队产生影响。

  前面要攻打的城池,一个比一个艰苦,都是军事重镇,晋军若想拿下来,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更大的牺牲。

  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王谧却又不得不痛下决心,分出一大部分兵力回援建康,不必王谧叫苦,何无忌也明白,这是相当困难的一个决定。

  同时会对接下来的北伐之战造成极大的影响。

  打仗,那可是会死人的,而死了的人,怎么可能还能回去补给北府兵呢?

  也就是说,当王谧把这一队士兵调配给何无忌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决定,这些人就算是幸存下来,也只能继续留在建康,不会追随北伐的脚步了。

  对于很多原本是建康京口两地出身的士兵来说,这或许反而是一件好事了。

  毕竟,他们可以先一步踏上回家的路。

  几次征战,无数的危险,都被他们平稳的度过了,他们是勇士,他们也是幸运儿。

  能回家,在这个时刻,对于将士们来说,自然是最好的事。

  更何况,此时此刻,说不定建康城还一片祥和,根本就没有想象当中的混乱,大战呢。

  那不就是直接回家休整了吗?

  还有比这更加美好的事情吗?

  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贴心的王谧在挑选追随何无忌的士兵的时候,也动了一番脑筋,专门选择那些家在江左,尤其是在建康城周边郡县的人员。

  这些人,都是王谧预定好了的,不管他们在建康城的表现如何,有没有参战,他都不准备让他们再回来了。

  “凭我的预感,应该已经行动了。”

  “原来,你也有同感。”何无忌很失落,这个时候,他多么希望能够从曾靖这里听到一点点安慰的话。

  然而,这些终究都是美好的期待罢了,相比何无忌,曾靖也是很理智的人。

  司马尚之这一伙人,原本就是要憋着坏心思搞事的,之前一直不动手,那都是因为实力还不足,甚至是,他们还忌惮着王谧统领的北府兵的力量。

  现在北伐大军已经走远,就算是分兵,也极难两头兼顾,于是,这样的好机会就摆在面前,他们怎能不抓住机会,去建康试一试?

  对!

  就是试一试。

  纵观整个司马氏家族,以及整个大晋朝的各位大臣们在反叛的时候的各种行为特征,一个很显著的倾向就是,他们都只是逮到机会就一定要试一试。

  就好像是那个俚语当中所说的:有枣没枣打三竿子。

  就是这样的心理,在驱使着这些人不停的搞事,但是,他们似乎也并不在乎这样做之后的结果是如何的。

  能不能成功?

  成功的几率又有多大?

  无所谓的。

  不满意就干,就是了。

  以至于,在这样的心理引导之下,自然是不能成功的,看看大晋这边的内乱,几乎是一年到头都没有消停的时候,各种叛乱此起彼伏。

  但是呢,你看,大晋朝还挺坚挺的,可不像那些北边的小朝廷,也不似后来的南朝,说倒也就倒下了。

  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后来的南朝军队更加强悍,更加善战,实际上,如果从现实角度来衡量,整个南朝的军队素养,战斗力,自从刘裕故去之后,就是在逐渐下降当中。

  只不过,有的朝代下降的慢一些,有的朝代,下降的快一些,崩溃的极快。

  同时,还有一个重大的倾向是什么呢?

  自从刘裕以北府兵的强盛,夺取了大晋的皇帝宝座,成立了刘宋一朝之后,整个南朝就陷入了强势的军阀总会从乱战当中脱颖而出,并且当上新朝廷的皇帝的这样一个循环。

  对!

  没错!

  南齐、南梁、南陈,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这些人能够当上皇帝,本来就是因为他们是军事强人,借着手下强势的部队,才最后夺取了胜利。

  皇帝作为曾经的军队主将,与治下的军队联系紧密,别人想要撼动也就十分的困难。

  于是,除了司马家的大晋朝之外,各个南朝的小朝廷全都不能长久,原因也就在这里了。

  本来这个年代就是战乱纷争不断的,南北双方是呈现一个割据的状态,局势不稳定。

  战乱,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总是断不了的。

  既然是断不了的,那么,各个分裂的小朝廷,必然会出现一种各位大将军拥兵自重的一种情形。

  其中的佼佼者也就可以脱颖而出,登上皇位了,但是,同样的,因为这些分裂的势力,实力总是有限的,根本无法完成一统中原的大业,于是,在无法解决外患的前提下,军事力量便会不断的被消磨,小朝廷的势力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弱。

  最后自然就会被新的势力所取代,时间往往都无法长久,比如刘裕这样的当世英豪,他所建立的刘宋一朝也不过只能维持几十年而已。

  再到他的后来人,每个人均背只能坚持五十年左右。

  南朝的这些小朝廷总是很容易被瓦解,那都是因为那些搞事的,都是真正跨马扬鞭,在战场上冲杀过的大将军。

  他们说干就干,并且,手段狠辣坚决。

  在实力到位的基础上,那自然是很容易成功的。

  但是大晋的这些搞事之人,不管是桓玄也好,他老爹桓温也罢,可能也都能摸到成功的门边,甚至桓玄还当真称了帝,也算是比他老爹更进了一步。

  然而,最后他也只是做了两年的皇帝,美梦就醒了,又被刘裕给赶了下去,恢复了大晋皇帝的位子。

  虽然到了刘裕掌权的时候,这所谓的大晋皇帝就不过是个摆设了,没有一点实际的用处。

  但是,你不得不说,那些隶属于大晋生存环境之内的将领、权臣,他们的叛乱,几乎就没有能够成大事,成大业的。

  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这些人在做那些事的时候,从来都没有一个全面的计划,总是愤而出击,至于能不能成功,他们根本就不管。

  再加上,很多所谓的权臣,也都是文臣出身,就算有过带兵的经历,也往往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去战场上冲杀过。

  内部又不团结,你投靠我,我出卖你,这都是家常便饭。

  就这样的样子,能成功才有鬼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