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引蛇出洞
曹操本就是个多疑之人,现在见到有人谋反,无论这件事情到底是真还是假,他都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的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绝不可能任由事态蔓延下去。
因此哪怕他认同了李瑜的说法,知道这件事情有诈,但还是决定杀人。
而李瑜叹息了一声,无奈地对曹操说道。
“主公,董成,你现在就可以把他杀死,他本身没什么权势在地方也没有丝毫背景,就算把他杀了,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可其他人,基本上都是来自良渚或者说其他边境的豪族,这些人,他们的家族在地方上拥有很强的权势,如果真的把他们杀了,恐怕会引起很大的反弹!”
“就拿马腾来说,他的儿子马超,在羌族人中拥有极大的威望,盘踞西北,虽然与我们并不接壤,但也算是我们的心腹大患,如果真的把马腾杀了,那么他的儿子必定会造反,这对我们来说恐怕是个极大的麻烦!”
“您不要忘了,袁绍的问题,我们至今都还没有解决,现在如果要引起西北边患,我们的局势恐怕会彻底走向崩盘的!”
曹操听了李瑜的话之后,表情也终于变得凝重了起来,他沉默了许久没有说话。
因为他不得不承认,李瑜的话是有道理的,他们现在的整体实力虽然大幅度增强,但是对于很多的西北边军仍然不得不采取拉拢的姿态。
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允许马腾等人真的进入许昌,若真是把西北边军给逼反了,对曹操来说也是一件难以承受的事情。
可外面穿的满城风雨,如果说曹操真的什么都不做,那岂不是要被人看笑话吗?这对曹操而言毫无疑问是难以接受的。
“三郎,那就要放过马腾他们吗?若是无法杀鸡儆猴,以后恐怕有人会动歪心思啊!”
李瑜笑了笑,然后说道。
“主公,马腾不必杀他,但是姓董的,不就是最好的杀鸡儆猴的对象吗?直接把他杀了,完全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至于其他人,那就更好处理了!稍微审查一下,然后直接把他们放了,但是不能真的把他们直接放走,而是把他们留在许昌,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做人质,另一方面还可以监视他,何乐而不为呢!”
无可奈何之下,曹操也只能够选择妥协,他无奈地说道。
“好吧,既然如此,那就先把姓董的杀了,其他人全都留下吧!”
曹操说完,就赶紧给身边的人下了命令,直接将董成全家老小几十口全部斩杀。
而对于马腾等人,则是审查了一会儿之后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就直接把人给放了。
为了安抚他们,曹操甚至亲自上门,找到了马腾等人赔不是道歉。
曹操在见到他们之后笑着说道。
“最近外面闹的谣言满天飞,而我的身份特殊,实在是不能不紧张呀!”
“无可奈何之下,我只能够把你们抓起来审查一下现在好了,一切都已经清楚了,真正有罪的只有董卿一人而已,他现在已经全家被杀了,而你们都是无辜的自然不必担心!”
马腾等人原本以为自己死定了,按照曹操的性格是断然不会放过他们的,可没想到绝处逢生,自己居然又被曹操给放回来了。
马腾等人感恩戴德还来不及呢,哪里会怪罪呢?一群人赶紧对曹操说道。
“曹丞相,您日理万机,有些事情紧张一些也是正常的,我们自然不会怪罪!”
曹操笑了笑,又跟马腾等人寒暄了一会儿,也不再多说什么,便直接走掉了。
回到丞相府之后,曹操又把李瑜找了过来,然后一脸凝重的问道。
“三郎,这件事情我也是越想越蹊跷,外面怎么可能会莫名其妙的传出这样的风声,这实在是有些不寻常!”
“你觉得这是有人在故意放风吗?”
李瑜很坚定的点了点头,然后说道。
“绝对有人是故意的,毕竟这名单搞得如此详实,摆明了就是在故意陷害,只不过我们现在并不清楚,这件事情到底是谁做的!”
“看他们的样子,应该是为了挑拨我们跟马腾他们的关系,那么谁会因此而得利呢?我们内部人员肯定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是外部人员,难道是刘备或者说袁绍等人?”
曹操想了想,感觉也只能是外面的人了,可李瑜他们即便是有了这样的分析,也根本就无从下手,看来这件事情只能就此作罢了。
“唉,查来查去也查不了真凶,要不然还是算了吧!”
李瑜沉默了片刻,并没有马上回答曹操,而是在不断的思考这些问题的本质。
对方之所以能够挑拨离间,其根源就在于曹操,对于整个许昌的控制其实并不周密。
他们的周围仍然有大量的反对者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又不能把人都杀过,那么它的位置就注定不会太稳固。
而李瑜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帮助曹操,去稳固自己的位置,把那些潜在的反对者全部杀光。
李瑜转头看着曹操,然后刻意的压低了声音说道。
“主公,有句话虽然说得很难听,但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叫做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我们的内部真的稳固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怎么挑拨离间,我们都不可能有问题!”
“因此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抓内鬼,是把那些足够对我们产生威胁的人全部找出来,然后干掉!”
曹操问道。
“你有什么很好的计划吗!”
李瑜说道。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来一招引蛇出洞呢?”
“这些人现在全都蠢蠢欲动,但是却不敢直接冒出来,为什么?因为您正值壮年,掌控力很强,可如果让他们知道你现在的身体出了问题,或者说出现了崩溃的迹象,那么您觉得这些人会怎么做?”
“这些人肯定会蹦出来,肯定会各种各样的搞事情,我们再把他们一网打尽,岂不是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