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史册

俄罗斯、瑞典等东欧北欧中亚列国 第8章:爱沙尼亚共和国

史册 时代战士 27423 2024-10-16 11:07

  爱沙尼亚共和国(爱沙尼亚语:EestiVabariik,英语:RepublicofEstonia),简称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里加湾,边界线长1445公里,海岸线长3794公里,国土面积45339平方公里。属海洋性气候,冬季平均气温-5.2℃,夏季平均气温17.7℃,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全国共分15个省,大小城镇254个,首都为塔林。截至2022年1月,爱沙尼亚人口133万。主要民族有爱沙尼亚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

  爱沙尼亚族形成于12~13世纪。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沙俄和苏联占领统治。1918年2月24日爱宣布摆脱沙俄统治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同年11月,苏维埃俄国宣布对爱拥有主权。在此期间,爱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武装斗争。1920年2月,苏维埃俄国承认爱独立。1940年6月,前苏联出兵爱沙尼亚,同年7月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1991年8月20日,爱脱离前苏联,宣布恢复独立。同年9月17日,联合国宣布接纳爱为成员国。爱于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5月1日加入欧盟,2007年12月21日加入申根区,2011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

  爱沙尼亚目前是北欧理事会、欧盟、欧元区、申根区、北约成员国,为世界高收入经济体之一。2021年经济呈复苏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国内生产总值:256.6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269欧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爱沙尼亚共和国

  外文名:爱沙尼亚语:EestiVabariik,英语:RepublicofEstonia

  简称:爱沙尼亚

  所属洲:欧洲

  首都:塔林

  主要城市:塔尔图、纳尔瓦

  国庆日:1918年2月24日

  国歌:《我的土地我的欢愉》

  国家代码:EST

  官方语言:爱沙尼亚语

  货币:欧元

  时区:UTC+2

  政治体制: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总统、总理

  人口数量:133万(截至2022年1月)

  人口密度:29.33人/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1月)

  主要民族:爱沙尼亚人

  主要宗教:基督教路德宗

  国土面积:45227平方公里

  GDP总计:372亿美元(2021年)

  人均GDP:19269美元(2021年)

  国际电话区号:+372

  国际域名缩写:.ee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国鸟:家燕

  国花:矢车菊

  国树:橡树

  人类发展指数:0.84(2014年)

  最大城市:塔林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14公吨(2011年)

  出生时预计寿命:76岁(2013年)

  贫困人口比例:18.6%(2012年)

  收入水平:高收入经合组织国家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等占领和统治。从1710年开始,爱沙尼亚受沙俄统治长达200多年。1918年2月24日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次日,德军占领塔林。同年11月,苏维埃俄国宣布对爱沙尼亚拥有主权。

  第一次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18年2月25日,爱沙尼亚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汉森男爵领导下发动暴动,请求德国军队进入爱沙尼亚。根据1918年3月3日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苏俄)与德意志帝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将芬兰、爱沙尼亚斯特兰(爱沙尼亚)、里夫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地区割让给德国,苏俄军队和俄国赤卫队从这些领土上撤出。之后德国曾试图在被苏俄割让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地区建立一个从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波罗的海联合公国,以梅克伦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为元首。

  1918年11月,德国爆发11月革命,随后于11月11日宣布投降。苏俄借机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试图收回割让给德国的领土。在这种情况下,爱沙尼亚于1918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国内的德裔居民组建了志愿军团,和新组建的爱沙尼亚军队一道抵抗苏俄红军和赤卫队的进攻。1919年2月1日,曾经率兵参加芬兰内战的德国将军戈尔茨(RüdigervonderGoltz)率领由德国军人组成的“自由军团”(Freikorps)前往爱沙尼亚援战,最终令苏俄政府在1920年2月2日与爱沙尼亚签署《塔尔图和约》,苏俄“无保留地承认爱沙尼亚的独立,并自动地永远放弃俄国……对爱沙尼亚人民和领土所持有的主权权利”。

  1920年2月,苏维埃俄国承认爱沙尼亚独立。1939年8月,苏德签订秘密条约,将爱沙尼亚划入苏势力范围。

  被苏联吞并

  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根据这一秘密附件,苏联于9月25日与爱沙尼亚开始谈判,9月28日与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在战争期间占领某些港口和军事设施、并在有关地区驻军的权利。1940年6月16日,苏联向爱沙尼亚提出所谓“保证实施互助条约和防止反苏挑衅行为”的要求,随后出兵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逮捕其政府官员,废除宪法,建立了共产党政府。

  1940年6月,苏联出兵爱沙尼亚,同年7月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脱离苏联,宣布恢复独立。9月17日,联合国宣布接纳爱沙尼亚为成员国。

  1941年6月14日,爱沙尼亚经过“公民投票”被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的占领和吞并没有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承认,美国还冻结了爱沙尼亚家银行存放在美国的黄金。

  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入侵苏联,3个星期后德国军队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爱沙尼亚人视德国军队为“解放者”,并与其展开合作,在武装党卫军中还成立了一个爱沙尼亚师。1944年9月德军从爱沙尼亚撤退时,原爱沙尼亚共和国总理约里·乌尔洛特斯宣布成为总统(原总统康斯坦丁·帕茨已于1940年被苏联逮捕),并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组建了流亡政府,该政府一直延续到199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沙尼亚损失了22万人,相当于战前人口的1/5。有8万人流亡到西方。

  由于爱沙尼亚人与德国合作,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遭到苏联的严厉惩罚。苏联红军轰炸了塔林和纳尔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后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和处决。反抗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游击队“森林兄弟”一直战斗到1948年(立陶宛、西乌克兰的类似游击队战斗至1950年代),最后一名游击队员在1978年才被逮捕。为了惩罚爱沙尼亚人的合作,苏联还调整了该加盟共和国的边界,把一部分领土转给了俄罗斯。从1949年5月起,苏联开始向西伯利亚流放爱沙尼亚人,并迁入俄罗斯人,以改变该共和国的人口构成。至1952年,爱沙尼亚人在该共和国内的比例已从1941年的90%下降至48%。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爱沙尼亚的控制有所放松。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爱沙尼亚人被允许与外国联系,1960年开通了塔林至赫尔辛基的轮渡。在爱沙尼亚可以自由收看芬兰的电视节目。戈尔巴乔夫时代,对爱沙尼亚的控制进一步放松,该国开始出现持不同政见的政治团体及政党,例如爱沙尼亚人民阵线、绿党、爱沙尼亚民族独立党等。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共和国享有独立于苏联的主权的声明,1989年1月通过了将爱沙尼亚语定为官方语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复了第一共和国时期的蓝黑白三色国旗,8月和11月通过了新的选举法。

  第二次独立

  1990年2月24日,爱沙尼亚公民经选举产生了成员为464人(包括1940年后被流放的爱沙尼亚人代表35人)组成的爱沙尼亚会。同年3月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主权,并进入独立前的“过渡时期”。该年5月,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国名,并且规定只有经该苏维埃批准通过的法律才可在爱沙尼亚施行。

  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8·19政变,爱沙尼亚于8月20日宣布独立。最高苏维埃zhuxi阿诺德·吕特尔指示正在芬兰访问的外交部长,在得到政府特别指令前留在那里,以便必要时建立流亡政府。俄罗斯联邦于8月26日发表声明,承认波罗的海三国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要求,并且特别指明俄罗斯对三国放弃要求修改边界的权利。

  “8·19政变”失败后,苏联国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1991年9月6日决定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的独立,并委托苏联外交部发表声明,支持这三个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和以平等的成员身份参加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爱沙尼亚领土上的俄罗斯军队于1994年全部撤出,爱沙尼亚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2006年9月23日,经过两阶段的总统选举,托马斯·亨德里克·伊尔韦斯当选。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爱沙尼亚位于东海岸,面积45227平方公里,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里加湾,边界线长1445公里,海岸线长3794公里。

  气候

  爱沙尼亚气候属海洋性气候,受海洋影响明显,春季凉爽少雨,夏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多雪,冬季平均气温7℃,夏季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

  水文

  爱沙尼亚淡水资源丰富,截止2013年拥有大小河流7000多条,其中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16条。主要河流有沃安都河(162公里)、帕尔努河(144公里)、帕尔特萨马河(135公里)等,但由于地势平坦,落差小,水力发电潜能低。最大湖泊是与俄罗斯交接的楚德湖,总面积3555平方公里,为欧洲第四大湖,其中爱沙尼亚拥有的水域面积为1529平方公里。第二大湖泊为沃尔茨湖,水域面积271公里。全国水域总面积2840平方公里。

  时区

  东2区,采用夏时制,冬季时间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夏季晚5小时。

  自然资源:

  矿产

  自然资源匮乏。主要矿产有油页岩(探明的储藏量约60亿吨)、磷矿(储量约40亿吨),石灰岩等。森林面积211.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8%,森林蓄积量4.09亿立方米,人均木材拥有量达178立方米。

  生态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2年9月26日公布了其首个空气质量数据库,爱沙尼亚在空气质量国家和地区排名中名列第一。该数据库包括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近110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这些城市包括首都城市和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

  森林

  爱沙尼亚森林覆盖率高达48%,超过半数仍处于原始自然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得非常好。境内湖泊、沼泽众多,森林、沼泽、湖泊、河流几百年来按照自身的速度演变,极少有人为的干涉。

  行政区划:

  区划

  全国共分15个省,大小城镇共254个。

  15个省具体如下:希尤省、哈留省、拉普拉省、萨列省、里亚内-维鲁省、依达-维鲁省、雅尔瓦省、维良地省、耶盖瓦省、塔尔图省、维鲁省、瓦尔加省、贝尔瓦省、帕尔努省和里亚内省。

  首都

  塔林(Tallinn),始建于1248年丹麦王国统治时期,1991年恢复独立后成为爱沙尼亚共和国的首都。塔林市位于爱沙尼亚西北部,濒临波罗的海,历史上曾一度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

  塔林港是爱沙尼亚最大的港口。气候受海洋影响明显,春季凉爽少雨,夏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气温4.7℃。共分8个区,总面积为158.3平方公里。2006年全市人口为39.9万。

  人口民族:

  爱沙尼亚统计局2014年1月公布了独立以来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全国总人口1312000人,其中拥有爱沙尼亚籍人口为110万。此次人口普查比2000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减少75816人,下降5.5%。总人口中,男性60万人,占比46.4%,女性69.4万人,占比53.6%。民族构成:爱沙尼亚族占68.7%,俄罗斯族占24.8%,其他民族占4.9%,不明国籍人口占1.5%。

  爱沙尼亚人宗教信仰不强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数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会。俄罗斯人信东正教。源于古代拜物教的宗教传统也有一定的保留。

  国家象征:

  国名

  爱沙尼亚共和国(英语RepublicofEstonia,俄语ЭстонскойРеспублики),简称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在波罗的语中义为”水边居住者“。

  爱沙尼亚的现代国名(Eesti)来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称那些住在东斯堪的纳维亚的部族们为esti。在公元98年,塔西佗在他的著作《日耳曼尼亚志》中用了一个稍微不同的词”aestii“来形容爱沙尼亚。爱沙尼亚人自己广泛运用“Eesti”这个国家,该名称不早于19世纪。

  国旗

  爱沙尼亚旗(爱沙尼亚语:Eestilipp)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1:7。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蓝、黑、白三色。旗的正常大小为105×165厘米。在爱沙尼亚语中,国旗通常叫做“sinimustvalge”(意思为“蓝—黑—白”),是以色条的分布从上往下称呼的。

  国徽

  爱沙尼亚国徽是根据原爱沙尼亚省和首都塔林的徽章制定的,中心图案是金地上的三头蓝色雄狮。这些雄狮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丹麦统治时期。国徽基部是翠绿的北欧橡树枝叶。爱沙尼亚的历史是一部反抗异族征服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史,爱沙尼亚民族饱经沧桑,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爱沙尼亚徽就是爱沙尼亚历史和文化的鲜明写照。

  国歌

  《我的土地,我的欢愉》

  歌词大意:万岁卡莱瓦之子,光荣民族,我们祖国如磐石般屹立!苦难未曾磨灭你的勇气,你冲破了数世纪的束缚。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每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在麦田,镰刀收获饱满金穗,在工厂,铁锤铮铮汽笛喧腾。愿苏维埃的活力永远旺盛,勤劳的园丁把幸福播撒!在我们联盟的姐妹民族中,爱沙尼亚,你坚定地行进在前!你高举着列宁的光辉旗帜,勇往直前地走向共产主义。我们的党会永远伴随你,引领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成长在她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家园公正和谐又美丽!

  国花

  矢车菊(拉丁学名:CentaureacyanusL.)菊科矢车菊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70厘米,直立,分枝,茎枝灰白色,基生叶,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总苞椭圆状,盘花,蓝色、白色、红色或紫色,瘦果椭圆形,花果期2-8月。

  矢车菊的故乡在欧洲。它原是一种野生花卉,经过人们多年的培育,它的“野”性少了,花变大了,颜色变多了,有紫、蓝、浅红、白色等品种,其中紫、蓝色最为名贵。在德国的山坡、田野、水畔、路边、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它。它被德国奉为国花。

  此种既是一种观赏植物,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边花可以利尿,全草浸出液可以明目。瘦果含油率28%。

  国鸟

  家燕(学名:Hirundorustica):为燕科燕属的鸟类。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主要特点是上体发蓝黑色,还闪着金属光泽,腹面白色。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像镰刀,尾分叉像剪子。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够急速变换方向。

  常可见到它们成对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树枝上,在电杆和电线上,也常结队在田野、河滩飞行掠过。飞行时张着嘴捕食蝇、蚊等各种昆虫。鸣声尖锐而短促。世界性分布,是爱沙尼亚和奥地利的国鸟。

  政治体制:

  政体

  爱沙尼亚自1991年恢复独立以来,政治局势总体稳定,但党派斗争激烈。2016年11月,由中间党、社会民主党和祖国联盟-共和国党组成的三党联合政府成立。

  2019年3月,爱沙尼亚改革党在举行的爱沙尼亚议会选举中获得34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卡拉斯未能成功组阁。中间党zhuxi拉塔斯于当年4月成立由中间党、保守人民党和祖国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并出任总理。2021年1月,拉塔斯因中间党可能涉嫌腐败辞去总理职务。随后,卡拉斯成立由改革党和中间党组成的新执政联盟,卡拉斯出任总理,14名部长职位由两党均分。同年3月,拉塔斯当选爱沙尼亚议会议长。

  2022年6月3日,爱沙尼亚总理、改革党zhuxi卡拉斯宣布,由改革党和中间党组成的爱沙尼亚联合政府中所有7名中间党部长当天被解除职务,其职位分别由7名改革党部长兼任,直至新的联合政府成立。

  宪法

  现行宪法于1992年6月28日通过,7月3日生效,除序言部分外共分15章、168条。宪法确定,爱沙尼亚是独立主权的民主国家,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独立和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剥夺。爱沙尼亚实行三权分立的多党议会民主制。

  议会

  爱沙尼亚议会一院制,共101个议席,任期四年。主要职能:通过法律;决定全民公决;选举共和国总统;批准或宣布废除条约;授权总理组成政府;通过并批准国家预算;决定对共和国政府、总理及部长进行不信任投票;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解决宪法所规定的总统、政府、其他国家机关或地方政府职权以外的所有行政问题等。年满21周岁且有选举资格的公民均可竞选议员。第14届议会共有5个政党,分别是改革党(34席)、中间党(25席)、保守人民党(19席)、祖国联盟党(12席)及社民党(10席),此外有无党团议员1人。2021年3月,前总理于里·拉塔斯(JuriRatas,中间党zhuxi)当选议长。

  政府

  改革党zhuxi卡娅·卡拉斯出任总理,内阁成员包括改革党部长7名:财政部长凯特·彭图斯-罗西曼努斯(Keit Pentus-Rosimannus),社会保障部长西格内·瑞萨洛(SigneRiisalo),国防部长卡勒·拉内特(Kalle Laanet),农村事务部长乌尔马斯·克鲁斯(Urmas Kruuse),教育与研究部长莉娜·科斯纳(Liina Kersna),外贸企业与信息技术部长安德烈斯·苏特(Andres Sutt),司法部长玛丽斯·劳瑞(Maris Lauri)。中间党部长7名:外交部长伊娃—玛利亚·利梅茨(Eva-Maria Liimets),环境部长特尼斯·莫德尔(Tõnis Mölder),wenhuabu长提特·特里克(Tiit Terik),经济事务和基础设施部长塔维·阿斯(Taavi Aas),公共行政部长雅克·阿普(Jaak Aab),内政部长克里斯蒂安·贾尼(Kristian Jaani),卫生与劳动部长塔诺尔·基克(Tanel Kiik)。

  司法

  分城乡地区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三级。爱沙尼亚全国有城乡地区法院4个,另在塔林市和塔尔图市各设1个行政法院,共有法官120人;有上诉法院3个,法官48人。最高法院是爱沙尼亚终审法院,同时履行爱沙尼亚宪法法院职能。最高法院院长马特·拉斯克(MartRASK),2004年5月1日就任。总检察长诺曼·阿斯(NormanAAS),2005年2月7日就任。

  政党

  主要政党有:改革党、祖国联盟-共和党、社民党、中间党、人minlian盟、绿党,另外还有爱沙尼亚波罗的海俄罗斯人党、基督教人民党等小党。

  (1)改革党(EstonianReformParty),执政党,成立于1994年,共有成员11000人(2012年1月)。属右翼自由党,党zhuxi为安德鲁斯·安西普(AndrusAnsip)。

  (2)祖国联盟—共和国党(ProPatriaandResPublicaUnion),执政党,2006年6月由祖国联盟与共和国党合并而成,共有9000余名成员(2011年初)。属极右翼政党。党zhuxi为乌尔马斯·雷恩萨鲁。

  (3)社会民主党(SocialDemocraticParty):在野党,原名为温和党(TheModerates),成立于1996年,2004年2月改为现名,2012年2月与爱沙尼亚俄罗斯党(EstonianRussianParty)合并,共有4500名成员(2012年2月)。属中右倾向的政党,党zhuxi为斯旺·米克塞尔(SvenMikser)。

  (4)中间党(EstonianCenterParty),在野党,成立于1991年,共有12000余名成员(2011年初)。属中左翼政党,党zhuxi为埃德加·萨维萨尔(EdgarSavisaar)。

  (5)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ic Party):原名为温和党(The Moderates),成立于1996年,2004年2月改为现名,2012年2月与爱沙尼亚俄罗斯党(EstonianRussainParty)合并,现有党员约6000人。属中左社会民主政党,党zhuxi为劳里·莱梅茨(LauriLäänemets)。

  较有影响的政党还有:爱沙尼亚保守人民党(EstonianConservativePeople'sParty,由原人minlian盟和爱沙尼亚爱沙尼亚运动党于2012年5月合并而成)、绿党(EstonianGreens)、爱沙尼亚波罗的海俄族人党(RussianBalticPartyinEstonia)、爱沙尼亚基督教人民党(EstonianChristianPeople’sParty)、爱沙尼亚社会民主劳工党(EstonianSocial-DemocraticLaborParty)、爱沙尼亚民主党(EstonianDemocraticParty)、爱沙尼亚独立党(EstonianIndependenceParty)、农民党(theFarmers’Party)和俄族人团结党(RussianUnityParty),爱沙尼亚联合左翼党等。

  政要

  阿拉尔·卡里斯:总统,1969年生。1981年-2003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2003年-2007年,任爱沙尼亚生命科学大学校长;2007年-2012年,任塔尔图大学校长;2013年-2018年,任爱沙尼亚审计长;2018年-2021年,任国家博物馆馆长;2021年8月31日,当选总统;2021年10月11日,就任总统,任期5年。

  卡娅·卡拉斯:总理,改革党zhu席。1977年生,获得爱沙尼亚商学院硕士学位,其父西姆·卡拉斯为爱改革党奠基人。2010年加入改革党,2013年当选改革党副zhu席,2014年任欧洲议会议员,2018年当选党zhu席,2019年3月任爱国会议员。2021年1月26日出任总理。

  于里·拉塔斯:议长,中间党zhu席。1978年生,毕业于塔林理工大学经济学专业。2000年加入中间党,2002年起历任塔林市市长经济顾问、塔林市副市长、塔林市市长、议会议员、副议长。2016年11月当选中间党zhu席,11月23日当选总理,2019年4月29日连任。2021年1月13日,因中间党涉嫌一起腐败案辞职。2021年3月当选议长。

  经济情况:

  概况

  世界银行将爱沙尼亚列为高收入国家。由于其高速增长的经济,爱沙尼亚经常被称作“波罗的海之虎”。1929年,爱沙尼亚建立了一种稳定的货币——爱沙尼亚克朗。该货币由中央银行——爱沙尼亚银行发行。贸易集中于当地市场和西方,尤其是德英两国。商务活动中仅有3%是与苏联达成的。二战以前,爱沙尼亚是个农业国。其生产的黄油、牛奶和奶酪在西欧市场声名卓著。苏联在1940年的强行吞并和后来二战中纳粹德国和苏联的相继占领削弱了爱沙尼亚的经济。战后,社会主义化使爱沙尼亚的经济和工业融入到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之中。

  1999年,爱沙尼亚经济遭受自1991年独立以来最严峻的危机,主要原因为1998年8月的俄罗斯金融危机。爱沙尼亚于1999年9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能源供应、电信、铁道等国营单位私有化仍在进程中。爱沙尼亚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当前爱沙尼亚经济发展迅速,资讯科技较发达。部分芬兰公司将部分运营搬入爱沙尼亚,促进经济发展。

  2011年1月1日,爱沙尼亚正式加入欧元区,成为欧元区第17个国家。

  2019年爱沙尼亚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80亿欧元,其中哈留省占GDP的180亿欧元,塔林市为该省贡献150亿欧元,紧随其后的是塔尔图省和东维鲁省,分别占爱沙尼亚GDP的11%和6%。希乌省和玻尔瓦省的份额最小,对GDP的贡献都不到1%。

  2019年,人均GDP为21186欧元,比上年增长1566欧元。哈留省的人均GDP是最高的,比爱沙尼亚的平均水平高出43个百分点,紧随其后的是塔尔图省和萨雷省,这两个省的人均GDP分别为爱沙尼亚平均水平的91%和67%。玻尔瓦省的人均GDP最低,只有平均水平的39%。

  各省之间的差异每年都在缩小。希乌省、雅儿瓦省、拉普拉省和塔尔图省在达到爱沙尼亚平均水平方面取得了最快的进展。哈留省与爱沙尼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表明其他地区也在向哈留省靠拢。

  工业

  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建材、电子、纺织和食品加工业。据爱统计局初步统计,据爱沙尼亚统计局统计,2018年工业生产总值约为132.7亿欧元,同比增长5.8%,其中电力、电气、热水供应同比增长16.3%,加工业同比增长5.3%,采矿业同比下降1.6%。2019年工业总产值约为137.1亿欧元,同比增长3%。其中电力、电气、热水供应同比下降21%,加工业同比增长5.8%,采矿业同比下降11%。2020年工业生产总值131.5亿欧元,同比下降4%。其中电力、电气、热水供应同比下降4.2%,加工业同比下降3.7%,采矿业同比下降14%。

  2019年,工业和建筑业占GDP的四分之一,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主要由于服务业所占份额增加,以及年成好导致农业部门所占份额大大增加。工业占比最大的是东维鲁省(58%),主要是能源部门聚集,西维鲁省也占比较大(47%)。工业和建筑业在哈留省、玻尔瓦省和塔尔图省所占比例最小,分别为20%、24%和25%,在哈留省和塔尔图省服务业占很大比例,而农业是玻尔瓦省的主要贡献因素。

  农业

  农林牧渔业中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奶牛、肉牛和猪,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黑麦、马铃薯、蔬菜、玉米、亚麻和饲料作物。2019年为10.36亿欧元,2020年为9.76亿欧元,2021年10.88亿欧元,同比增加9.3%。

  2017年爱农业产值为9.1亿欧元,同比增长20.9%。

  2019年,农业占GDP的3%。维良地和乔格瓦省的农业所占比例最大,均为18%,而哈留省的农业部门所占比例最小,为0.5%。

  服务业

  2006年旅馆、酒店销售额29.35亿克朗(2.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4%。房地产、租赁服务350.58亿克朗(28.11亿美元),同比增长22.8%。服务业从业人员36.29万人。

  2019年服务业GDP达到最高纪录,占GDP的72%。塔林和塔尔图市是主要贡献者,塔林服务业增加值占哈留省的80%,塔尔图市则占塔尔图省的72%。东维鲁和西维鲁省的服务业所占份额最低,分别为41%和42%。

  旅游业

  2006年旅馆入住人数为225.95万人次,同比增长9%,其中63%为外国游客。游客主要来自芬兰、瑞典、德国、俄罗斯和英国。主要旅游景点:塔林、塔尔图、帕尔努、萨列马岛、希尤马岛。

  爱沙尼亚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达到48%,湖泊岛屿星罗棋布,中世纪古城堡、国家公园、海边度假胜地都是游客不容错过的地方。爱沙尼亚也是很多欧洲国家的后花园,尤其是北欧国家芬兰、瑞典,每天都有数班大型客轮往返于塔林与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之间,美丽的客轮也成为波罗的海的一道风景。旅游业在爱沙尼亚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2009年,爱沙尼亚旅游收入10亿欧元,占GDP的7.4%。旅游业创造了两万多个就业岗位。

  2020年8月,所有爱沙尼亚旅游业专业协会联合致信政府,要求它们在2021年春季之前恢复失业保险基金对旅游业公司的工资支持计划  。联名信中称,旅游业收入下降了50%到90%,工资支持措施将有助于防止约1.5万人失业。2020年上半年游客在爱沙尼亚住宿的过夜数为143万晚,比2019年同期减少了50%以上。住宿服务的销售收入为4770万欧元,平均年降幅为59%。塔林的住宿收入降幅最大——6月为88%,7月为68%,8月为72%。旅行社和旅游运营商的收入下降了90%以上,外国游客的数量下降了84%  。联名信由爱沙尼亚旅馆和餐馆协会、爱沙尼亚旅行和旅游业协会、爱沙尼亚乡村旅游协会、爱沙尼亚温泉协会和爱沙尼亚会议局的代表签署  。

  2020年11月,爱沙尼亚政府决定向本国旅游业提供额外的500万欧元支持。爱沙尼亚负责旅游事务的内阁部长将与企业一起,制定一项总额为500万欧元的分配措施。这是9月29日政府决定拨付580万欧元作为对旅游公司的危机支持后,又追加了500万欧元资金支持。

  财政金融

  实行平衡预算政策。2006年财政总收入为678亿克朗(54.4亿美元),总支出为626亿克朗(50.2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2.2%和18.8%。收支总体平衡,并略有盈余。

  国际收支情况:2006年经常项目赤字总额304亿克朗(24.4亿美元),同比增长67.4%,占GDP总额的14.8%。

  外汇储备及外债:2006年外汇储备总额为26.49亿美元,净外债为553亿克朗(44.35亿美元)。

  主要银行

  汉莎银行(Hansapank):成立于1991年4月30日,资产总额27.7824亿欧元。

  联合银行(Uhispank):成立于1992年12月15日,资产总额12.8232亿欧元。

  爱沙尼亚诺底亚银行(NordeapankEesti):成立于1995年2月27日,资产总额3.627亿欧元。

  爱沙尼亚信贷银行(Krediidipank):成立于1997年8月19日,资产总额1.1695亿欧元。

  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在2010年6月17日决定,吸纳爱沙尼亚成为欧元区第17个成员。

  对外贸易

  据爱沙尼亚统计局统计,2006年对外贸易总额2813.61亿克朗(约合2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24.8%。其中,进口1619.34亿克朗(约合129.86亿美元),出口1194.27亿克朗(约合95.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3%和22.8%。与欧盟国家贸易仍处于主导地位,爱沙尼亚欧贸易额占爱沙尼亚进出口贸易额70%以上。

  主要进口商品类别依次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等占25.6%,矿产品占14.9%,车辆、航空及船舶占12.2%,五金及其制品占9.7%,化工或相关产业产品占6.7%等。主要出口商品类别依次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等占23.9%,矿产品占16.2%,木材及木制品占9.3%,五金及其制品占9.3%,车辆、航空及船舶占6.8%等。

  主要贸易国别:芬兰、俄罗斯、瑞典、德国、拉脱维亚等。

  对外投资

  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125.8亿克朗(10.1亿美元)。资本主要投向以下国家:德国、拉脱维亚、立陶宛、俄罗斯等。主要投资领域:金融、公共领域、房地产等。

  对外援助

  2006年发展合作项目总金额1.2亿克朗(962万美元),其中,外交部发展合作项目金额1500万克朗(120万美元),主要受援国: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和阿富汗等。

  外国资本

  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200.6亿克朗(16.1亿美元)。主要投资国为瑞典和芬兰等。主要投资领域: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通讯等。

  外国援助

  2006年共接受外国援助45.1亿克朗(约3.62亿美元),主要来自欧盟国家。

  欧元区成员国

  从2011年1月1日起,波罗的海沿岸小国爱沙尼亚正式成为欧元区第十七个成员国。

  或许由于欧元正经历自问世以来最严峻的生存危机,爱沙尼亚的入盟盛事在此间媒体上几乎找不到庆贺迹象:为数不多的有关报道反之显得相当的低调。

  据比利时媒体报道,自2004年5月加入欧盟后,爱沙尼亚多数民众一直赞成以欧元取代本国货币克朗。为能从中央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爱沙尼亚还曾在2007年作过接纳欧元的尝试,后因国内通胀率太高而作罢。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爱沙尼亚的GDP增长约为2.5%,2011年增长预期为3.9%。该国2009年的公共赤字占生产总值的1.7%,2010年预期可降到1.3%水平。

  爱沙尼亚是继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之后加入欧元集团的第3个前东欧国家。

  文化艺术:

  语言

  爱沙尼亚官方语言为爱沙尼亚语,与芬兰语很接近。俄语也是重要语言,多数俄罗斯族人也通爱沙尼亚语,从2007年起,俄语学校也逐步增加爱沙尼亚语课程。

  宗教

  爱沙尼亚人宗教信仰不强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数为基督新教路德宗。俄罗斯人信仰正教会。源于古代拜物教的宗教传统也有一定的保留。

  节日

  独立日:1918年2月24日,为纪念1918年2月24日爱沙尼亚脱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统治而获得独立;

  恢复独立日:8月20日,为纪念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恢复独立;

  胜利日:6月23日,为纪念1919年爱沙尼亚抗击德国军队获胜;

  圣约翰节:在6月23日晚上举行,是仲夏夜的异教徒庆典;

  波罗的海国际民间艺术节(BaltikaInternationalFolkFestival)多在7月中旬举行,长达一周,有波罗的海诸国的民族舞蹈和表演。

  军事体制:

  国防

  总统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国防委员会是总统国防事务的最高咨询机构。国防部是政府执行和实施国防政策的部门。国防军司令是军队最高指挥官。国家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8~12个月。

  军力

  爱沙尼亚军队总兵力约5000人。

  现任国防军司令安茨·拉纳茨(AntsLaaneots),国防军总参谋长尼姆·瓦利(NeemeVali)。

  交通运输:

  公路

  公路总里程16609公里。2019年公路货运总量28.4百万吨,其中国际货物运输量5.0百万吨。2020年公路货运总量23.3百万吨,其中国际货物运输量4.5百万吨。2021年公路货运总量28.9百万吨,同比上升24%,其中国际货物运输量4.9百万吨,同比上升8.9%。

  铁路

  铁路总里程2144公里,其中,公共铁路线1514公里,非公共铁路线630公里。2019年客运量为837.3万人次,2020年为598.5万人次,2021年为608万人次,同比增加1.5%;2019年货运量为2134万吨,2020年为1580万吨,2021年为1233万吨,同比下降22%。

  海运

  201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3760万吨,2020年为3582万吨,2021年为3940万吨,同比上升10%;其中货物运出量2355万吨(不含过境运输),货物运入量1226万吨。2019年港口客运量1075万人次,2020年为445万人次,2021年为366万人次,同比减少17.8%。主要港口有塔林港(Tallinn)、西由拉迈港(Sillamae)、昆达港(Kunda)、北帕尔迪斯基港(Paldiski)、帕尔努港(Parnu Reid)等。

  空运

  2019年客运量为62.1万人次,2020年为13.4万人次,2021年为34.6万人次,同比上升158%;塔林机场(爱沙尼亚唯一国际机场)2019年货运量为1.09万吨,2020年为0.91万吨,2021年为1.05万吨,同比上升15.3%。

  管道

  截至2006年,爱沙尼亚输气、输油管道总长2270公里。

  社会福利:

  教育

  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2021年,共有学前教育机构601所,各类中小学校511所,各类技术职业学校37所,高等教育机构18所,其中大学7所(6所国立,1所私立),各类职业高等教育机构12所。2021年,共有23.3万人在各类学校学习,中小学学生16.2万人,各类技校及职业学校学生2.59万人,大学学生4.46万人。

  2021年,共有各类公共图书馆513个(含各类学校图书馆及农村图书馆),各类博物馆174个。

  著名高等学校:塔尔图大学(University of Tartu),建于1632年瑞典国王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Gustavus II Adoplphus)统治时期,1919年由古斯塔夫学院改称塔尔图大学。塔尔图大学设有神学、法律、医学、哲学、生物和地理、物理和化学、教育、体育、经商管理、数学和信息科学、社会学等11个学科,下属13个系和研究所,被尊为“爱沙尼亚的启蒙圣母”,爱许多政要和知名人士均毕业或曾任教于该校。该校师资人员共约1800名,其中教授190名,学生17000人。

  塔林大学(英语:TallinnUniversity;爱沙尼亚语:TallinnaÜlikool)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市中心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塔林市的多所知名大学和学院合并成立,也是该国发展得最好最快的大学。校内学习资源丰富,有5%以上的国际学生。是波罗的海地区的一所国际性高校,与全球多所大学有合作,是著名欧盟项目Eraus的交换院校之一,隶属于:欧洲大学协会(EUA)、欧洲首都大学网络(UNICA)、波罗的海区域大学网络(BSRUN)。

  媒体

  主要通讯社为波罗的海通讯社(Baltic News Service-BNS),成立于1990年4月,私营通讯社,有近220名工作人员。主要报纸有《邮差报》《爱沙尼亚晚报》《爱沙尼亚快报》《爱沙尼亚日报》等。

  共有5家公共广播电台和31家私营广播电台。主要电台:(1)布谷电台,私营电台,成立于1992年,每天24小时用爱沙尼亚语广播。(2)俄罗斯电台,私营电台,1998年建台,每天21小时用俄语广播。

  共有3家公共电视台和16家私营电视台。主要电视台:(1)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Estonian Public Broadcasting,ERR),由爱沙尼亚电台(Eesti Raadio,1926年建台)与国家电视台(Estonian Television-ETV,1955年建台)于2007年6月合并成立。用爱沙尼亚语和俄语播放节目。(2)TV3,私营电视台,用爱沙尼亚语播放节目。(3)K2,私营电视台,1993年建台,用爱沙尼亚语和俄语播放节目。

  体育

  爱沙尼亚参加奥运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两部分,二战之前他们曾经在1920、1924、1928和1936年奥运会上取得过奖牌;1996年后爱沙尼亚单独组队参加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1金1银。他们争牌的优势项目是田径、柔道和赛艇。

  北京奥运会爱沙尼亚奥运代表团由80人组成,是爱沙尼亚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体育代表团。代表团中包括运动员39人,将参加13个项目的角逐,其中15人具有奥运参赛经历。代表团中男子铁饼选手上具有强大实力,其中包括新科世锦赛冠军坎特尔和雅典奥运会季军塔梅尔克。

  民生

  2021年,爱沙尼亚居民月平均工资为1548欧元,同比增长6.9%;月平均养老金为636欧元,同比增长25.3%。2021年登记总失业人数为47900人,失业率为6.2%。爱全国共有医院30家。

  外交关系:

  外交政策

  把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重点,同时保持与北欧各国及波罗的海三国的传统合作关系,并努力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

  对外关系

  同中国的关系

  1991年9月11日,中爱沙尼亚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2年初中国在爱沙尼亚设立大使馆。1993年2月,中国向爱沙尼亚派驻大使。爱沙尼亚于1997年在华设立大使馆并派驻临时代办。2002年4月,爱沙尼亚向中国派驻首任大使。

  同美国的关系

  对美关系在爱总体外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爱不断密切与美国关系,与美保持多层次、多领域的交往。作为北约与俄地缘对抗前沿,爱应对俄“混合战争”现实威胁的危机感不断上升,一方面通过完善法律、采购装备、扩大兵源、频繁演训等措施不断提升自身国防建设,军费开支GDP占比升至2.07%的历史新高并保持增势;另一方面通过爱美两国总统、总理、外长、防长等高层互动频繁,进一步加大对美国领导的北约力量的借重与协同。近年来,与北约举行多次大规模多国联合军演,并成功推动北约华沙峰会向爱增兵千人。2019年,爱沙尼亚总统、总理、外长先后访美。2020年,美国务卿以视频方式出席由爱沙尼亚主办的“三海倡议”峰会。2021年爱沙尼亚总统、总理先后访美。2022年,爱沙尼亚外长访问美国并会见美国务卿。

  同北约的关系

  2004年3月加入北约以来,一直视北约为安全保障,积极参加北约框架内的活动。爱沙尼亚积极参与北约主导的阿富汗维和行动;积极支持北约创建快反部队;支持独联体国家加入北约,并愿为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入约提供经验。2006年9月,北约民防大会在塔林召开,这是爱沙尼亚首次承担北约框架内的大型会议。2006年11月,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访爱沙尼亚。

  同欧盟的关系

  2004年5月加入欧盟,积极参与欧盟各项事务,维护本国利益,爱沙尼亚欧关系进一步密切。2006年5月,爱沙尼亚议会以绝对多数批准《欧盟宪法条约》。爱沙尼亚领导人积极参加欧盟各种会议,并利用出席会议之机,阐述立场,表达关切,力争最大限度地维护爱沙尼亚家权益。爱沙尼亚已加入欧元区和申根协定。

  同俄罗斯关系

  爱俄关系因北约扩大在爱驻军规模更趋对立,爱极力推动欧盟保持对俄制裁。2021年7月,俄罗斯以非法搜集情报为由驱逐一名爱驻俄领事,爱方对等反制驱逐一名俄罗驻爱外交官。8月,俄以反制为名再次驱逐一名爱驻俄外交官。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爱积极主张对乌援助、对俄制裁。2022年4月,爱沙尼亚宣布驱逐14名俄罗斯外交官并关闭俄罗斯驻纳尔瓦领事馆和俄罗斯大使馆驻塔尔图领事办公室。  2022年9月8日,爱沙尼亚外长乌尔马斯雷恩萨鲁(UrmasReinsalu)表示,禁止俄罗斯公民入境的命令自9月19日零时起生效  。2022年9月13日,俄罗斯旅行社协会称,九个欧盟国家已停止接受俄罗斯人签发旅游签证的文件,其中包括爱沙尼亚  。当地时间9月19日起,爱沙尼亚停止向俄罗斯公民发放申根签证,并禁止持有申根签证的俄罗斯公民入境。

  同北欧国家

  爱沙尼亚与北欧国家历史渊源深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关系密切。2006年,双方继续保持高层互访,总统伊尔维斯当选后首次出访即选定芬兰,总理安西普参加在芬兰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亚欧首脑会议。

  同波罗的海国家关系

  爱沙尼亚与波海国家关系得到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沟通与交流频繁。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立陶宛联名推荐拉总统弗赖贝加为联合国秘书长候选人。2006年6月7日,爱沙尼亚与拉签署《边境地区共同打击犯罪协定》,是两国为加入申根签证协定采取的重要步骤。此外还积极参与“波海及北方国家”框架内的各项活动。

  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以加强波罗的海-北欧(NB8)合作为优先方向。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与传统贸易伙伴北欧国家的关系,双边和多边合作不断深化,关系日益密切。积极主导欧盟波罗的海战略,全面深化与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合作,并通过定期会晤机制,协调三国在欧盟内部事务和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

  同其他国家的关系

  在欧债危机和乌克兰危机冲击的背景下,爱加大了同世界其他地区的交往并突出经贸因素,重点加强对亚洲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关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外交资源布局。2012年,爱议会通过《亚洲战略报告》。

  旅游资源:

  文化古城

  塔尔图(Tartu)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纪,条顿骑士团的一个十字军骑士发现这个城堡的那一刻。而后这里发展成为汉斯同盟的主要中心。它最引以自豪的是展现给人们的绚丽多彩的公共建筑(特别是那些教堂),以及那些商店的室内结构。尽管这些建筑遭受了火与战争的劫掠,却仍保持了它们的风采。

  世界遗产

  塔林历史中心(老城)五世纪建要塞。十三至十六世纪曾加入汉萨同盟。河港。铁路枢纽。主要有仪器制造和农业机器制造、钢筋混凝土构件、食品加工、皮革、纺织和印刷等厂。系古老的文化城。设有大学、爱沙尼亚农业科学院以及艺术、动物、地质博物馆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