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隆万盛世

卷 457副总兵

隆万盛世 平行空间来客 7934 2024-10-16 10:27

  听到陈矩居然是因为《卫生易简方》复刻的事儿想到自己手里的《永乐大典》,嘉靖皇帝心中是有些欣喜的。

  实际上,刻印《永乐大典》的心思他早就有,只是他也知道此事颇为麻烦,可不是做为皇帝,嘴巴里说出来就行的。

  《永乐大典》全书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有11095册。

  上万册书,每册书有多少页?

  每一页都需要一块刻板,自己可以算算,怕不是要准备百万块刻板。

  就这项工程就是不得了的事儿,费时费力不说,还有刻印使用的纸墨费用,更不是一笔小数字。

  说道印书,嘉靖皇帝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还是目前市面上通行的凋版印刷而非活字印刷。

  实际上明朝虽然有活字印刷术,但活字印刷术却无法取代凋版印刷。

  首先,活字印刷术在技术层面上的不完善。

  虽然活字印刷是一种比凋版印刷要先进的技术,但并不是说其从发明的那一刻开始即是先进的,可以马上代替已得到广泛应用和盛行的凋版印刷。

  活字印刷发明的宋代,凋版印刷的书籍已达到高度完美的境界,而到了大明,不但在数量上呈现繁荣昌盛的局面,而且在凋版技术、印刷质量上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而活字印刷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技术工艺上还有待完善和发展。

  第一,活字排印会造成排字行距不整齐,歪斜,甚至出现单字横置、倒置的错误情况。

  第二,活字版所排印的字大小不一样,并且笔画粗细不均。

  第三,活字印书易造成印纸墨色浓澹不均匀。

  活字字模也是有使用寿命的,不管是木活字还是泥活字,多次使用后必然损坏,即便是金属活字也不能幸免,不过就是比其他活字多用一些时日,而成本却是远胜其他。

  但是在使用中,金属活字不易着水墨,从而会影响到印刷效果。

  事实上,传统文化的习惯势力也影响着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播与普及,自从凋版印刷术发明后,印刷品不仅作为一种阅读对象和传播知识的媒介,也作为一种艺术品和传播书法艺术的载体。

  文人及藏书家对印刷品的评价,往往也是从上述的标准出发,而凋版印刷术所具有的这种功能,是活字所难以取代的。

  凋版是书写上版稿,上下字之间的撇、钩、竖、捺有时交叉,笔画相互照应,这样就排行整齐,字体结构美观。

  从艺术审美角度上来看,活字版很难超过凋版。

  而且,汉字的特殊形态是延缓活字印刷术推广的另一个原因,活字印刷术,其技术的推广使用相当缓慢,并没有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与汉字体系不能说没有很大关系。

  活字印刷术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才逐渐得到推广使用,而在欧洲只用四五十年便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

  这是因为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方块体系信息量庞大,数量很多,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的需要,最少也得有几万个活字,有的甚至要刻制十几万个活字。

  这样大的数量,制作工程是相当繁复的。

  但是,对于欧洲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体系来说,仅需要制作数十种字母、字符的活字,便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排版工作。

  数千种活字与数十种活字彼此相差两个数量级,这种差距使得以汉字为载体的信息传输速度要比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信息传输速度低出许多,客观上延缓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普及。

  最后,活字印刷术在工艺技术的应用实践上也遇到了阻碍。

  中国科技较偏重于经验和实用,凋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印刷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宋代开始发展形成为三大刻书主体,即官刻、家刻、坊刻。

  即便是到了现在,也是以此为主。

  民间的书坊,大多还是使用凋版印刷,即便是活字印刷的书坊,大多也使用木字字模,不过由此也导致印刷效果欠佳。

  内廷经厂倒是有一套铜字字模,印刷效果极佳,可是就那套铜字字模要想刻印《永乐大典》,想想就知道办不到,只怕不是废掉几套这样的铜字字模那么简单,更何况那套字模也是掏空了当时内廷的积蓄才置办起来的。

  凋版印刷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拥有大量专门从事凋版印刷的工匠,且分工较细,已形成专业化的格局。

  而我国古代图书发行流通量不是很大,市场需求量较小,因为读书不管是在那个时代其实都是一项很花钱的事儿,民间需求决定了大多数书籍印刷的数量不会很多。

  这样,书坊为了追得利润,力求降低成本,就不愿意丢掉原有的传统凋版工艺,而去尝试采用活字印刷这种新技术。

  于是在应用实践上,活字印刷遭到了来自书籍经营者主观上的阻碍。

  别看嘉靖皇帝仅仅是看了几眼就下达了印制《卫生易简方》书的决定,这也是因为这本书不过百页,大规模印制肯定是凋版印刷,也就是数百块凋版即可,还在朝廷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不过陈矩说的印制《永乐大典》可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那需要的银钱怕不是要几百万两银子都未必打得住。

  所以,别认为古代有了活字印刷,好像印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儿,其实费用颇大。

  因此,嘉靖皇帝在内心里第一时间就把陈矩的提议否掉了,即便他也早有此心,可是毕竟力有不逮。

  开玩笑,几百万了银子,这是大明朝几年的银钱收入,为了印制一套书花掉这么多钱,嘉靖皇帝还干不出来这样的事儿。

  嘉靖皇帝脸上的表情从一开始的欣喜到最后的暗澹,虽然没有说话,可不管是陈矩,还是黄锦,或者高忠都看得出来,皇帝其实是有心做这件事儿的。

  陈矩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不过黄锦和高忠却是有办法的。

  就在殿里气氛逐渐冷却下来的时候,高忠先一步开口说道:“皇爷,说起来《永乐大典》现仅余一部存放于宫廷里,确实存在走水的风险,只是若要印制书籍却需要庞大的银钱,不如.....不如让内书房那边抄录一份分开保存。”

  是的,不能印制《永乐大典》,但是却可以用最原始的方式复印出来,那就是抄书。

  实际上,许多读书人最喜欢收藏的书,还是手工抄录的版本,他们认为书写上去的文章才是活的,而不喜欢印制,哪怕是凋版印刷的书籍。

  虽然,他们并不否认,印刷出来的书籍成本更低,更利于知识的推广传承。

  “是啊皇爷,高忠说的有道理。”

  有了高忠起头,黄锦也接话道:“其实不止内书房那些小子可以帮着抄书,朝廷里翰林院、国子监也可以参与进来。

  《永乐大典》书籍实在太过广博浩瀚,多找些人参与进来,也能更快的完成抄录工作。”

  陈矩闻言眨眨眼,抄一部书,那不是还是只能珍藏在内廷?

  其实像他们这样的太监,早年都是有过内书房经历的,自然知道书籍的作用是什么,如果书籍不能广为传播,还有什么用?

  民间倒是有穷秀才会帮人抄书,可他们抄书的目的赚钱仅是次要的,主要还是为了练字。

  参加科举考试,对写字的要求颇高,许多穷苦的读书人无钱购置笔墨,就往往会在书坊找一份抄书的活计。

  通过抄书赚取笔墨费用,顺便还能赚点零花,最重要的是练字。

  不过现在说话的是高忠,是他干爹,虽然陈矩觉得抄录一部《永乐大典》其实除了多一道保险外,并无太大实际作用,也人微言轻他也不敢多说什么。

  “内书房、翰林院、国子监.....”

  嘉靖皇帝嘴里喃喃道。

  是的,他心动了。

  印制《永乐大典》不现实,可若是让人抄录,虽然所费也不会少,光是纸墨的开销也不会小,还有最后的装订等工作,也需要大量人手,但是相对陈矩那个不靠谱的印刷可就便宜多了。

  他喜欢《永乐大典》这部书,甚至想过要在自己死后,放入陵墓中陪葬,可若是宫中仅有一套,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

  实际上,修炼了几十年,虽然黄锦、严嵩有事没事凑趣都说他是“活神仙”,可是嘉靖皇帝岂是那么容易湖弄的,修炼是否有成,他自己心里清楚的很。

  印书旷日持久,投入过大不可取,抄书的功夫也不会短,即便真的投入大量的人力在其中,也是破费时间的。

  “好了,此事就此打住,容朕好好思量一番。”

  虽然话这么说,嘉靖皇帝在心里其实还是打定主意,有时间叫严嵩、徐阶他们过来议议,看看朝廷里对此是什么看法。

  嘉靖皇帝要重刻前礼部尚书胡濙所进卫生易简方书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朝野,对此朝堂上也是众说纷纭。

  其实,嘉靖皇帝在位这些年,下旨刻书不再少数,可是那些书多是道家典籍,而这次却是医药书籍。

  有人自然联想到皇帝此前病重的缘故,所以认为或许于此有关,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刻印医药书籍还不如刻印圣人之言好,纯属浪费。

  不过不管怎么说,朝堂上反对的话却是一句没有。

  临近年底,百官更关心的还是俸禄和岁赐,事关各家能否过一个肥年。

  朝廷在严嵩等内阁阁臣的领导下平稳运行,到了年前最后几日,嘉靖皇帝依旧下旨,正旦大朝会皇帝不御殿。

  对于这道旨意,不管是朝廷里还是裕王府诸人都是见怪不怪。

  这日,魏广德从裕王府回家,就从张吉手中接到一封来自蓟镇的书信。

  “董一元?”

  魏广德接过信,心里还有些纳闷。

  这两年,虽然蓟镇时刻遭遇来自俺答部的威胁,可在蓟镇严防死守之下却一直未得逞。

  蓟镇边堡虽时常遭遇鞑子突袭,但多是试探性进攻,并未有大的警讯,没有什么作战的机会,所以董一元现在依旧是蓟镇大军中一名游击将军。

  拆开信封抽出信纸,魏广德好奇董一元这时候给自己写信是做什么。

  不要奇怪,实际上就在几天前,董一元才差人送上请安信笺和年礼,让魏广德实在难以理解,怎么今年过节流行送双份吗?

  一看之下,魏广德有点明白了。

  这次的信件,其实主要说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兄长董一奎。

  魏广德没见过董一奎,不过也知道董一元有这么一个兄长,之前和马芳官职相当。

  不过经历保安州一战后,在嘉靖皇帝那里挂上号,加上马芳确实能打仗,有拿得出手的战绩,虽然在宣府西路和俺答部的交手中有胜有败,但还是一路累功已经升为都督同知,宣府总兵官。

  而董一奎的战绩和马芳比自然逊色不少,一直担任宣府东路参将,品级也只是指挥同知。

  或许是两兄弟平日的通信中,董一奎向自己老弟说了什么,特别是年关前可能派人给董一元送信,顺便送上一些年礼,所以董一元才会在这个时候给自己送来这封信。

  说起来,其实此事还是和原宣府总兵官李贤和宣府巡抚迟凤翔有关系。

  事后,李贤被调回五军都督府任职,起总兵官之职被马芳升任,而朝廷到现在还未安排副总兵之职。

  这,自然让资历够足的董一奎看在眼里。

  不过到了总兵、副总兵这个级别,可不是他和宣府巡抚、乃至宣大总督走动就能得来的,需要在京师里有人帮人说项。

  董一奎在京城里两眼一抹黑,自然就想到了自家老弟口中京中贵人。

  魏广德,当初在宣府指挥保安州一战,董一奎运气不好没能和他交往,可也听同僚提到过此人。

  更重要的还是,此战中被魏广德委以重任的马芳,在之后的时间里平步青云,更是让宣府武将眼红。

  这里面,除了马芳的战功外,京城有人照应自然是脱不开关系的。

  事实上,在兵部高官们的眼中,马芳不仅是被嘉靖皇帝看中的人,还是裕王府的人。

  自然,在空出官职的时候选择举荐马芳,也是为向裕王府示好。

  这些,魏广德自然知道,所以虽然他没有专门为马芳升迁走动,可是在官员聚会的时候,他还是多次代马芳感谢兵部大人的提携之恩。

  “副总兵?”

  魏广德眉头微皱,董一元为兄长求官.....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