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02章 不合适就退稿

1978合成系文豪 好想吃薯片 6324 2024-10-10 10:22

  中少社,即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儿童文学》编辑部也在其中,因为《儿童文学》是由中少社所领导的期刊出版部门,这会儿这本全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刊物还是一本月刊。

  就在金近老爷子一脸兴奋之际,《电影创作》编辑部的众狼同样兴致勃勃。

  邵慧芳的照片已经洗出来了,照片送到负责美编和版面设计的陈澈那里,他负责来选片。

  嗯,拍了仨胶卷,一共九十张。

  陈澈今年三十出头,拍摄时候也没上摄影棚去,这会儿喝一口热茶,拿起一摞照片,搭眼一瞧。

  “嚯!”再往后翻了几张,就成了“嚯嚯嚯!”

  他身边儿,编辑曹鸿翔正憋着剧本儿,这剧本是江副主编抛了个点子给他,让他给攒成剧本,还说这活儿叫度桥,是香港那边拍电影的行话,也是粤剧行话。

  意思就是,从一个点子、一句话开始,七八个编剧一块儿攒,最终攒成一个剧本。

  曹鸿翔那叫个郁闷,攒那也是七八个编剧一块儿攒,他一个人攒,那叫攒么?

  但又没招,他还得好好攒,因为江副主编可说了,攒的好的点子叫“好桥”,攒不好的点子叫“屎桥”。

  曹鸿翔就这么握着笔,憋了一上午,生怕憋出坨大的,写的那叫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会儿听着陈澈在工位上大呼小叫,曹鸿翔坐不住了,“老陈,你一个人闹腾啥呢?”

  “.”

  陈澈没有说话,曹鸿翔便起身过去。

  还没过去,便看见他桌上散落着花花绿绿的相片,他瞥一眼,看着邵慧芳穿条喇叭裤,打把小紫伞,瞳孔顿时放大。

  “哟!”精神一振,视线一转,再看向穿黄色布拉吉的照片,“哟哟哟!”

  这几张照片可太刺激眼球了!尤其是那张跪坐在地上,穿条大秋裤啊呸,大丝袜,邵慧芳扭头看向镜头,两手往膝盖那么一搭,身材曲线的凹凸,展现的淋漓尽致,又骚又媚,又媚又骚。

  “这、这就是拍的封面?”

  曹鸿翔一脸鸡动,说话都打哆嗦,连连点头,“行啊,可太行了!”

  他没看过涩图,没看过毛片,哪怕再多长一个脑袋,他也想不出照片还可以这么拍。

  江弦表示他也想不出来。

  他也不知道白灵是什么先天擦边圣体,能在80年代就领悟擦边精髓。

  这个道理,一直过了几十年,网文作家们才终于想明白:想不被和谐,还想体现出诱惑和暧昧,你可以写足。

  曹鸿翔和陈澈这边动静很大,又吸引过来几个编辑,照片这件事很快发酵起来,传了出去,越传越大,越传越邪乎,平时鲜有人影的三层东,今儿一天慕名而来的北影厂职工就没断过。

  “这喇叭裤穿的好看呀。”

  “哎呦我的妈呀,你看这张照片,这拍的正经么。”

  “没眼看了都。”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嘴巴在批判,眼睛却很诚实的盯着。

  陈澈察觉到四周呼吸都有些沉重,赶紧把照片收好,生怕再弄出什么茬子,给江弦送了去。

  江弦捧在手上,简单看了几眼,最后在陈澈选片的基础上又选出几张,定下封面图,正是邵慧芳的那张成名封面。

  “江副主编,怎么不选另外一套?”陈澈问道。

  “这叫把一颗明珠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这样明珠不会蒙尘,刊物风险也会降低。”江弦给陈澈解释说,这是他和李清泉学的编辑技巧。

  另一组图肯定更刺激眼球,但《电影创作》终究只是北影厂的小杂志,跟背靠影协的《大众电影》比不了,事情还是要做的低调一些。

  陈澈一听,顿觉佩服。

  有艺术水平,有政治胆识,这就是编辑的艺术啊!

  等陈澈告辞离开,江弦捧起桌上这些天搜集来的几本《儿童文学》,其中一本还是十几年前的创刊号,封面图是黄永玉的木刻作品。

  杂刊的文章也很豪华,都是叶圣陶、金波、冰心、张天翼这些作家的作品,而且每篇文章都配有专门绘制的插图,都是由万籁鸣、张乐平这样的大师绘制。

  《儿童文学》这本刊物很有意思。

  这是一本极为畅销的杂刊,无论是在哪个年代,都极受欢迎,生命力极强。

  哪怕是秋风过境,传统文学刊物覆灭、式微的21世纪,《儿童文学》那摸起来粗糙不平的蜡制封面,还有“本刊适合9至99岁公民阅读”的字样,依旧是很多80、90后的记忆。

  其实最早期的《儿童文学》是一本“内部刊物”,没有刊号,也没有固定的发行周期,大概每年出上四期,与其说是一本杂志,不如说是一批儿童文学作品的汇编集。

  当时同类刊物少,他们质量又优秀,虽然上海有一本更早创办、更正式的儿童文学刊物《少年文艺》,但自古就有“北方作家不给南方刊物供稿,南方作家不给北方刊物供稿”这样的老传统。

  再加上京城几乎汇聚了当时所有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

  于是在60年代,《儿童文学》的第一期就卖出了30多万册。

  编者们见成绩如此喜人,立马计划将杂志发展成全国发行的“外部刊物”,把发行周期也固定下来。

  可惜,就只出了10期,童话故事就变成了革命童话故事,销量登时暴跌,再加上外部压力很大,这刊物就停了。

  一直到77年才终于复刊,能固定出版周期,面向全国发行。

  和当时的传统文学杂刊一样,全国的儿童读物工作者,也在庐山开了个会议,严文井、冰心这些个编委在会上反复强调,“伱一个儿童文学刊物,跟什么z治风?”

  于是就在传统文学复苏并开辟黄金时代的这几年,儿童文学跟着迈向辉煌,环境比传统文学还要更加自由,不讲什么伤痕、反思。

  嗯,这便应运而生出一位妙人.

  这位哥们还是大院子弟,儿时梦想是当一名掏粪工人,小学念了一半多,四年级就被学校撵回了家,所以文凭只有小学。

  因为失恋,他拿起了笔杆子。

  从去年开始,这哥们写的童话故事,几乎要塞满每一期的《儿童文学》。

  这本杂志都快变成他的形状了。

  江弦放下手上的册子,眉毛一挑。

  要是他也占满一期《儿童文学》,抢抢这哥们的风头,以后这事儿说出去还挺有面儿的。

  他都能想象出后世那帮营销号会怎么吹,新闻学笔法一写就是:他写的童话故事胜过了“童话大王”郑渊洁。

  江弦对这篇《草房子》还是挺有信心的。

  曹文轩是郑渊洁的老对手了,不论人品,只论文学,他这篇代表作当然比郑渊洁这个时期作品强一截,郑渊洁这会儿连皮皮鲁都还没写呢。

  京城,东四十二条21号。

  一排树龄古老的行道槐树遮挡着一座独院,阳光斑驳的洒落在匾额上,其上镌刻着字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社!

  归团团管。

  一大早,徐德霞便来上班,她78年从河北大学毕业以后,就进入了《儿童文学》,今年27岁,是编辑部里最年轻的童话编辑。

  “又有这么多来稿?”

  “是啊。”

  徐德霞无奈的笑了笑,自从在庐山的那次会结束以后,儿童文学就迎来了大热,每天全国各地的投稿多到要拿麻袋来装。

  “徳霞同志,这篇稿子你优先看一下,需要修改的地方批注出来。”

  童话组组长余克彬把一沓厚厚的稿子捧到徐德霞桌上,强调一嘴,“这篇是编委送过来的,你务必重视,嗯,作者你应该也认识。”

  “认识?”

  徐德霞本能的回了一句,“郑渊洁?”

  郑渊洁无疑是如今《儿童文学》编辑们最钟爱的作者,他一个人的稿子就能喂饱所有《儿童文学》要组稿的编辑。

  徐德霞至今记得,去年的冬天,作家郑渊洁的母亲冒着大雪,拿着他那篇被多家杂志社退稿的《黑黑在诚实岛》来到《儿童文学》,这算是郑渊洁与《儿童文学》第一次结缘。

  之后的这段时间,他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不停的写,越写越好。

  编辑部有人开玩笑说,以他这速度,自己一个人写一本月刊都够了。

  “不是郑渊洁。”

  余克彬神色复杂道:“是江弦。”

  “江弦?”

  徐德霞眉毛一挑,“是那个写《棋王》的江弦?”

  “就是他。”

  “他怎么给咱们供稿?”

  徐德霞一脸的难以置信,余克彬也是一头雾水,不过这稿子可是他们《儿童文学》的老创始人金近递的,还是江弦这么有名的一位作家写的。

  “你先看吧。”

  犹豫片刻,余克彬又低声道:“咱们《儿童文学》也有原则,哪怕是江弦的作品,如果不适合咱们这本刊物,该退稿就退稿,相信江弦同志也能够理解。”

  “我知道了,组长。”

  徐德霞顿感肩膀变沉许多,待余克彬离开以后,捧起桌上这份稿子,一页页读了起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