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罗布泊再现人间
“南方,你怎么看?”
“我看其中必有蹊跷。”陈北斗如今已经改名,改名南方。如今他已经彻底成为工具人。他深知自己得罪了杜冷秋,而杜冷秋是什么人?
杜冷秋的徒弟被第七纵队的所有战士奉若神明。
一气贯日月秘法一举扭转了人类与异兽的实力对比,使得人类能够走出城市圈,再次成为大地的主人。
这是何等的功劳。
有这等功劳的人,在军队内占据高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有这种功劳的人,却连面都不漏就直接消失了。这又是何等的大气。在陈北斗看来,杜冷秋之所以这样选择,只有两种原因。一,杜冷秋是个白痴。二,杜冷秋的力量高深莫测,区区高官厚禄,对他而言只是草芥一般。
到底是哪一种,陈北斗自有判断。如今,他的打扮与最初已经截然不同。带着一只黑框眼镜,又老又土的那种。
而且自称是南方周末的记者。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一点异能的力量。所以名字就叫陈南方。
杜冷秋自然不知道在黄土高原上居然还有自己的熟人。
他早已将陈北斗这个人遗忘。虽然他偶尔还会想起自己在海城的经历,想起死去的孟雅,但陈北斗已经从他的记忆中删除。
搞定了黄土高原,杜冷秋继续向西。
很快他来到了西疆。
西疆是华夏最大的一个省份,这里有最甜的水果,最大的沙漠,最大的棉花田,最美味的羊肉串。
从地图上看西疆,与从高空敢西疆是两种感受。
地图上,西疆有密密麻麻的城市,有高耸的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山脉,有煤矿金矿铁矿等等资源。
但从高空看去,新疆却最多的是广袤的沙漠,是荒凉的戈壁滩。
杜冷秋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是从高空看去,西疆的一只“大耳朵”尤其引人瞩目,它纵横数十公里,长款并不均匀,明暗相间的半环状线条,一圈一圈地向中心收拢,形如“地球之耳”。
人们既不知其所为何物,亦不知其由谁人造就,只知其所在之地名为——罗布泊
这里遍布荒漠、异常干旱。极目四望,往往寸草不生,是西疆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也是当仁不让的死亡地带。
但罗布泊的古语的含义,就是汇水之处。曾经,这里也是水草丰茂之地,楼兰等二十余个丝绸之路上古国都曾在此建立城池。
众所周知,山、昆仑山等大型山脉合围,阻挡水汽进入,山夹峙之中的塔里木盆地,形成了面积极为广阔的沙漠、荒原。
盆地最东缘的罗布泊亦是其中之一。
它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洼处。那些从四周山脉中发育出的河流,包括孔雀河、车尔臣河,以及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甚至还包括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纷纷向罗布泊奔流而来,流水在罗布泊的荒野大地上。
这些河流,冲刷出绵长的峡谷。
诸水汇流。
最终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罗布“泊”,一个超级大湖。
其湖面广阔,最高时可达1万平方千米,是今日中国最大湖泊青海湖的两倍有余。与同样诞生于荒原之中的乌尤尼盐沼,即著名的玻利维亚天空之镜面积相当。那些有幸得见“中国天空之镜”的古人,必一定会感到非常震撼。
这里最古老的民族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5000年前,西方欧罗巴人的一支吐火罗人,开始向东方水草丰美之地迁徙,他们看到罗布泊绿洲繁茂、胡杨成林,便在此定居下来。
四千年前,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灌溉技术、制铜技术、纺织技术。开始大规模开发他们的家园。是为罗布泊的青铜时代。
他们从东方引入黍,从西方引入小麦,在绿洲中开垦出大面积的农田
他们饲养牛、羊,切其皮革为鞋。
在后面的岁月中,这里逐渐辉煌起来。
尤其在汉代。汉帝国随即兵出玉门关,将匈奴势力渐次逐出西域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也开始热络起来,控制了罗布泊水源的楼兰,更是其中的关键枢纽中央在楼兰设置西域长史府将罗布泊地区正式纳入管辖。为保障西域安全及丝绸之路的畅通,还动用数十万人修筑汉长城,经罗布泊直抵最西端的轮台。
楼兰王国也借助中央之威扩张势力,逐步占领且末、小宛、精绝(尼雅)诸国。到东汉中期已基本统一塔里木盆地东南部。
楼兰的鼎盛时代到来了,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楼兰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群,其东西融汇、兼容并包。
然而,花无百日好,人无百日红。水源的断绝使得,这里的一切。
其实,楼兰的消失之因,原因是多样,包括外敌入侵、丝绸之路改道,甚至突发的鼠疫。但其中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自然环境的恶化。候开始变干变冷,再加上与日俱增的人类活动,破坏了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
胡杨死亡,植被大规模减少,上游来水减少,河道干涸,湖泊面积也日益缩小。
与此同时,荒漠的面积却在与日俱增,罗布泊周围常年大风肆虐。大风一起,往往飞沙走石,不见人烟。
最终,就形成了大耳朵——罗布泊。
罗布泊成了荒无人烟的地方,成了鸟兽绝迹之地,但正所谓沧海桑田,罗布泊也有雄起的一天。
杜冷秋再次看到罗布泊时,地面上是纵横的河流。阳光下,河流恍若玉带一般在草地上流淌。
说草地其实并不准确。
这里是在大规模种植小麦。完全的机械化运作,和曾经米利坚的中部产粮区一模一样。原因也很简单。
水流重现罗布泊,而这里没有任何人类的建筑,更没有土地纠纷。国家轻易便将这里开辟为产粮区,来弥补自己失去湖广的损失。
单单是机械化运作,倒也不算奇怪。
可是杜冷秋闭关闲坐仅有一年时间,人类开辟罗布泊的面积不到三分之一,剩余的地方却遍布草地。
曾经干枯了几千年的草籽在水土中重新焕发了生机。
黄杨木枝叶茂盛,散发着勃勃生机。
然而,如今人们需要的不是草原,而是粮食产区。因此,罗布泊变成如下的模样。农用飞机在喷砂这百草枯农药。
已经干枯的草地上火焰飞扬,变成一片黑色。
而在天空中,翱翔的战斗整合变异鸟惨烈搏杀。时不时,便有战机冒烟坠落。而鸟类的惨烈嘶鸣也响彻天宇。
天地人,在这一刻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
杜冷秋看着这一幕,按住了腰间的剑柄。
他没有拔剑,而是默默敲击了几下剑鞘,嘟嘟的声音传出没有多远,便见空中闪过几道白金色的剑光。
剑光矫矫不群,在空中只一闪,便贯穿了变异鸟的眼睛。
这些八阶的变异鸟,就算是正面被导弹轰中,也仅仅是重伤而已。但面对杜冷秋细若游丝,锋利绝伦的剑气,却连一秒钟也坚持不下去。
剑气连闪,空中的变异鸟刹那间被横扫一空。
那些战机转眼间没了对手,顿时懵逼,然后便看到了恍若仙人一般遗世而独立的杜冷秋。这些战机没有更多的动作,向上层报告后,便继续巡航。
如今的世界,他们已经完全适应。
变异鸟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但总有那么几个傻鸟喜欢到处乱飞。若是没有这些战机的保护。
地上那些喷砂农药的农用机,那些正在耕田的机械,统统都是变异鸟攻击的目标。
而罗布泊已经算是最好的地域了。
在大灾变之前,这里是空无一人的无人区。
不仅是无人,甚至是生命的军区。没有野兽,自然也就没有变异兽。而罗布泊的周围,野兽同样稀少。
故而,一时半会儿的,这罗布泊居然成了最适合耕作的地方。
因此,国家花了大力气俩政治这里,争取将这里变成新的产粮区。
杜冷秋干掉了变异鸟,随后极目远眺,远处的高山上积雪已比原来厚了许多。高山上雪水滚滚流淌,横贯沙漠,不仅罗布泊重获生机。连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出现了成片的绿洲。最大的绿洲甚至变成了草原。
若是用一个最典型的名字来形容如今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只需要三个字——星宿海!
星宿海是来自某本中的名字,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地域。在青海高原上,有数不清的水甸子。
在高原上,那种小小的水泊宛若群星一般密布在整个高原。白日里,它们若天空一样湛蓝,美不胜收。
而到了夜晚,天空的星星在眨眼。
地上的水泊中布满了星星,同样在眨着眼眼睛。
这就是星宿海名字的由来。
可如今,塔卡拉玛干沙漠成了星宿海,而且是草原上的星宿海,不得不说造化之神奇,一至于斯。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传说中的被诅咒的、淹没在沙漠之下的城市。
“塔克拉玛干”一词分为两部分,“塔克拉”和“玛干”,其中“塔克拉”意为“地下”,“下面”;“玛干”意为“领域”,“家园”,“生活的地方”;因此“塔卡拉玛干”意思是“地底下的城市”或“地下有座城市”。
对于西疆,传说非常多,而传说绝不是空穴来风。
后来果然在沙漠中发现了尼雅遗址。
尼雅遗址,也就是精绝古国。
在那里发现90多处的房屋以外,还有多数遗迹,如佛塔、古桥、墓地、果树园、寺院、手工作坊、家畜饲养舍、田地、林荫路,而且还保留着大量的枯树林及河床等,可以说定是极为珍贵的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佛塔的建筑下为方形基座,上为圆柱形塔身。此塔的形制与其周边如楼兰、米兰、安迪尔、喀什和库车的苏巴什佛塔极为相近。
就像是沙漠中的西夏古城。电影龙门飞甲就是取的这种题材,充满了玄幻色彩。后来还有人大写精绝古国如何如何,很是火爆了一阵子。
曾经,这座沙漠是这样的。
它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四面为高山环绕。这使得塔克拉玛干沙漠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
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的面积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变幻莫测。
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沙岩和白石膏组成,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奇特壮观,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侧翼为雄伟的山脉:天山在北面,昆仑山在南面,帕米尔高原在西面。东面逐渐过渡,直到罗布泊沼盆,在南面和西面,在沙漠和山脉之间,则是由卵石碎屑沉积物构成的一片坡形沙漠低地。
塔克拉玛干沙漠并不是没有水,从高山上融化的积雪汇聚成溪水,汇聚成河流,沿着山坡,流淌入沙漠。
沙漠四周,有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贯穿两岸,由于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内流水系盆地,从周围山脉而来的全部径流都聚集在盆地自身之中,为河流和地下水层供水。
沙漠下面的地下水多半有持续不断的水道,从西面流向东部的罗布泊。由于降雨量小蒸发率高,降雨对于滋润沙漠和给地下水供水微不足道。
昆仑山水系河流渗透到沙漠中达100~200公里,逐渐在沙漠中干涸,形成了一条条的内陆河。
河流决定了沙漠中的植被。
或者说,因为自然降雨的稀少,使得河流决定了植被。它的降水量多少呢?
一年的集合,大约一百毫米。
而年四百毫米是农耕文明与放牧文明的分界线。低于四百毫米的地方,就只能作为草原放牧。
在那种地方种植粮食,只有一种结果——沙漠化。
而低于一百毫米,同样只有一种结果,彻底的沙漠化。
河流难以深入,这种情景就造成了人们可以在沙漠里定居,只是,难以深入。
曾经,有一些西疆人民沿着河岸在沙漠中定居,他们蓄养骆驼,接待游客,作为自己的收入来源。
然而,所有的定居点,绝对不会深入百里以上。
相比无垠的沙漠,这一点定居点,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