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信仰
一行人到达了前线的废墟以及缓冲带,有些地方已经陆陆续续建起了军事要塞,那要塞不算很大,就是一个住宅区的大小,但是数量庞大,而他们在设想中都是被一个大型临海城墙围住的。
但是城墙的建造还未正式开始,只有材料在海岸一旁伫立。一些士兵正在打扫战场,将有用的物资和壮烈者的尸体收起。
永安观察着,总感觉这座城市有种难以言喻的神圣感——虽然这里的一切都已经破碎消磨,但反而是这样才让这里变得神秘。
他看向那些正在打扫战场的士兵。
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士兵留着些许泪,也不知是悲凉,亦或是喜极。
但是永安总觉得冥冥中这些士兵正闪耀着一种无形的光辉,那光辉刺眼,而且庞大,盖过太阳。虽然不知道他们的故事,但是从他们的眼神中便可以读出一切。
他们的眼中有一份信仰,一种来自太古的信仰。
没落的城堡正在重建着,而海岸边的港口已经封锁。
这时,星耀罗叹气:
“这里的士气有点低迷……”
艾德斯默契回应:
“是时候来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以作回应。”
“哈哈,你们两个老家伙……”
到达宣布慰问的地点。
当他们进入会场时,这里已经有很多人了,尤其是空城的干部和军队,还有一些平民也挤了上来。
星耀罗打量着这里。
说是会场,但其实很简陋,甚至于只有一个露天的篷布加上一个木质演讲台。
而永安明白,星耀罗是在观察环境,从而来为接下来的演讲作准备。不过这里的环境和人员热情程度还是让艾德斯有些震惊,毕竟长久战争下的人民和被强制应征入伍的军队都应该是反感执政政府的,可是从他们眼中,看到自己一行人,却像看见了光。
“我是月市长,在这里我宣布本次慰问活动正式开始,接下来有请第一步兵团星耀罗副指挥官发言。”
台下掌声雷动,不时传来欢呼声。
“诸位公民们,你们都是为了祖国的战士。
我们步兵团,作为整个战争中伤亡最多的军队,无疑对于战争深恶痛绝——我们明白战争的惨痛,我们明白血的教训,但是,我们更明白的是那一份我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自新元年启动后,我们的战士便将敌人阻挡在了大海之外,他们向来英勇,为此,这次的胜利是必然的,未来的胜利也不会远。
为了以绝后患,我们需要建造一座军事基地。那么对于一些不同年龄段的人我们有自己的处置方法,这是一份传单,诸位自己观看,我们这些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诸位有异议可以额外申请。
还有我们对于不好事情的看法,这足以代表我们的国家的态度
——
我们坚信不疑!
我们拥有决心!
我们必将胜利!”
星耀罗的演讲振奋人心,尤其是最后三句,成为了接下来空城口口相传的口号。
“我们坚定不移,我们拥有决心,我们必将胜利!”
台下呐喊着,此起彼伏的声浪淹没了一篇悲凉的气氛,转而,变为了一首由血谱写的悲壮,神圣的长歌。
永安几乎怔住,他忽然有些害怕台下的人,那些人的勇气已经到达了人类发展史上的顶峰,这是不可思议的。他忽然感觉周边的一切都变得狭隘,渐渐伸长,看到的范围越来越远,他的脑袋中传来嗡嗡回响声。
“在终末的废墟中,俨然长歌,他们蔑视神明,蔑视鬼怪,只相信一份信仰,一份来自家国的信仰……”
这是永安在日记中单独开的一页。
“好,感谢星耀罗的发言,接下来由第一骑士团副指挥官艾德斯及其长子永安来派发物资,由19至45岁人员领取,明日除15至18岁人员外所有人员全部于‘空元广场’转移至外城和莲月港。”
之后,永安派发每一份物资时都如同颁发一份荣誉,昂首挺胸,目光如炬。
慰问没多久,一个小时就结束了,而15岁的永安则是留在了这里,明天随着运输车转移走。
而隔天,在车上,永安在车上看见了那个眼睛。
这便是事情的经过。
现实
当听到了永安去到边境的慰问经历和感想时,冬落对他的好感愈发强烈,毕竟在他的映像里,达官贵人多半都是不会体恤百姓的纨绔子弟,甚至是寄生虫。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别的我不知道,但是我们骑士及后人不一样,根本上的原因便是一种‘信仰’,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胜利便是‘信仰’的加持。”
冬落点了点头,陷入了沉思。
信仰这个词他当然听过,但是真正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呢?是和自己想要寻求家人的决心还是战争结束的信心。
只见窗外自由的飞燕四处漂泊,生机四起;绿色的叶子随风摇曳,沙沙作响;落寞的夕阳渐渐低垂,庄严压迫;桌子上的二人正不约而同地使用手指敲打着桌子,发出“咔哒”的响声,没有人主动说话。
夕阳打在了二人脸上。
这一刻他们对视着,如同一幅画。
还是永安打破了这份尴尬:
“明天我们就要上课了,刚好下午了,我们睡觉吧,明天早上6点就要去上课了。”
“好,那么,明天见。”
隔天清晨。
当冬落张开眼时,看着整洁的床铺,洁白完整的墙壁陷入了沉思。一切都是那么的虚幻,那么的不真实,如同梦境。可自己之前的遭遇不也与梦相仿?
“梦中的梦,便是真实。”
她微笑着起床了。
反观永安这边就不一样了,先不提自己一个睡习惯了硬板床的人怎么会喜欢软踏踏的棉床,最重要的是这里的环境其实真不如军队里面那样。他原本以为军队的环境已经够差了——毕竟不如自己家,可是这里居然还要差一些。
也不知道是自己吃习惯粗粮不爱细糠,还是这里的环境客观一比较就有差量……